晚清(1895-1911)知识分子民族国家观研究——以严复、梁启超、章炳麟为主要个案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晚清知识分子群体民族国家观的研究为主题,采用历史、文献分析、个案研究与对比研究的方法。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分析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概念,以界定民族国家观的内容。民族国家观主要包括怎样看待国家与国内民众的关系,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国家政权。第二部分为晚清知识分子介绍,晚清知识分子大都脱胎于“士人”,他们不可避免带有士人热心参政的痕迹。他们是中国最后一代士大夫,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第三部分将从国家主权观、国家政权观、民族与国家观、国民与国家观等四个维度来展开对晚清知识分子民族国家观的论述。在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将中国建构成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是晚清知识分子的共识。晚清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权的看法,根据政治态度分为截然相反的两类,君主立宪派和革命共和派。虽然君主立宪派的政治思想较温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立宪主张也渐趋激进,逐步抛弃二元君主立宪的主张而要求实施议会君主立宪。革命共和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晚清知识分子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方,排满建国的革命派和主张“大民族主义”的改良派,革命派的排满主张日趋缓和,逐渐接受改良派的“中华民族”说。晚清知识分子在处理国民与国家关系时,虽然均认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但他们大都支持国家重于个人,个人应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自由、国民权利。本文最后总结出晚清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为强烈的国家主权观,渐趋激进的政权观,主张国家至上,逐步放弃单一民族国家观而崇尚国族观。这种国家观的形成与中国国际形势不断恶化密切相关。因国家备受侵略而产生的焦躁心态是晚清知识分子民族国家观逐渐趋同的主要原因。晚清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观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当代农民思想影响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促进哈萨克族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国家出台了促使他们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产转变的政策。从这一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新疆哈萨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