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手段(主要是分离、分析、测试手段)的创新和发展。而分析方法的发展也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向更高、更深入的层次进展,生物色谱法则是其中之一,生物色谱法是由生命科学与色谱分离技术交叉形成的,利用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进行生物样品分离、分析和生物活性参数测定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色谱技术。 本研究以抗高血压药物为研究对象,以高压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仪器为实验工具,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不同pH的表面活性剂为实验材料,以药效学和药代学参数为参照,研究各种因素对药物在BMC和MECC系统的保留—药效学及保留—药代学关系的影响,通过在体外模拟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分配过程,给出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学及药代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流动相的pH值以及化合物的结构、疏水性与酸碱度等都会影响化合物的保留,而中性表面活性剂适合对不同结构化合物模型的构建,用Brij-35做流动相模拟了两种不同结构的抗高血压药物的LD50对数模型。研究还发现离子型胶束适合模拟结构相似药物的生物分配过程,考察了用CTAB做流动相构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药物的对数模型(LD50)和表观生物利用度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的可行性。 另外,考虑到药理学急性毒性实验如LD50(半数致死量)等均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动物实验和时间,而当前并没有合法且合理的替代品取代动物进行药理实验,本实验尝试新的高效、快速、准确的体外药物筛选方法,采用现代生物分离胶束(BMC)和胶束电色谱(MECC)技术手段,进行抗高血压系列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同时应用这两个系统构建了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学参数模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