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酚类物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和分子水平上的防御物质,对植食性动物的采食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本论文系统地概述了植物多酚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生物学活性,及其生态学意义和定性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没食子酸标准品做为对照,采用Folin-Denis法,对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e)的总酚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了缺苞箭竹不同器官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并研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竹子总酚含量变化的影响。基于以往对大熊猫食性的研究,本研究初步讨论了总酚含量与大熊猫采食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Folin-Denis法适用于缺苞箭竹总酚的提取和测定。(2)缺苞箭竹各器官均含有多酚类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含量变化规律为:叶龄超过一年的老叶>多年生秆>当年的新叶>二年生秆>笋。表明缺苞箭竹倾向于在老龄器官中积累较多的多酚类物质。(3)海拔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缺苞箭竹总酚的含量,海拔较高的地区,幼嫩器官中的总酚有明显增加的趋势。(4)光照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缺苞箭竹总酚的含量,光照强度较大的地区,幼嫩器官中的总酚有明显增加的趋势。(5)多年生秆和多年生叶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光照强度下,总酚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6)大熊猫对竹子的采食量与竹子的总酚含量表现为负相关,初步推断总酚含量对大熊猫采食有着一定的影响,大熊猫倾向于取食总酚含量低的幼嫩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