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洲的中国体验与中韩双语创作研究(1931-1938)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金光洲上海滞留时期(1931~1938)的中韩双语创作。这一时期的金光洲在韩国国内的刊物上发表了文学评论,诗歌,随笔和小说等63篇韩文作品,同时在中国的《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约达148篇的中文电影评论与文学评论。其中,除了现今学界已经发现的作品以外,本文发掘出金光洲用中文创作的50篇新作品,并在实证考察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将其总达211篇的中韩文作品作为基础文献,以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理论批评理论中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方法论,旨在阐明中韩双语创作中体现出的金光洲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认识。本文的构成主要根据作品体裁分类,从金光洲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及文学评论,诗歌和随笔创作,小说创作,以及中文电影评论和文学评论创作等不同体裁作品的创作情况来考察这些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金光洲的自我认识和身份认同。第一,金光洲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情况并没有受到韩国文坛和读者的注目和期待,他作为与韩国文坛保持相当距离的边缘存在,始终坚持着以“客观”的视角介绍中国剧坛和文坛的文化人立场。第二,通过金光洲表达主观情感的诗歌及随笔作品,能够了解到他将异国的生活点滴与体会记录下来的创作方式与日记创作有着相同的特征,同时体现了他作为文化人的感性与自我意识。第三,金光洲的小说创作描写了 1930年代上海韩人移住民生活与精神上的苦难,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作为殖民地移住民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作为与边缘人物有着相似命运的艺术流浪者,他所描写的边缘人物间的温情展现了其所具有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第四,作为文化人的他为了获得更大的认同,将视线转向了中国文坛。在中国影坛与读者们需要外国人这一崭新视角的要求下,他能动地回应着这种需要,开始介绍世界各国的影坛状况,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他者意识的多样化,甚至将自己视为中国电影人,表现出身份认同上的杂糅性与流动性特征。如上所说,在1930年代滞留上海期间,金光洲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认识比起国家或民族等意识形态,更倾向忠实于个体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这是从他作为文化人和艺术流浪者,韩人移住民,以及作为中国电影人的自我认识中体现出来的。总的来看,金光洲身份认同的杂糅性和流动性与他在不同文本中体现的不同个体性相关。即,作为主体的金光洲在两种语境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他者,而在与不同的他者或者说不同主体的互动过程中,他展现了作为个体的自由追求,这既与金光洲根本上作为一个艺术流浪者的自我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也是他作为一个个体的能动性选择。本文旨在阐明金光洲自我身份认同上的杂糅性与流动性,揭示他作为一个自由的艺术流浪者在构建自我身份认同时,依靠的并不是外部的价值,而是自我的内在选择这一事实。并以此为例展现了殖民地韩国作家的多样化面貌。
其他文献
盘锦市拥有亚洲最大的芦苇湿地,育苇面积80000公顷。芦苇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同时也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区内河流纵横、苇田坑塘、水利工程
采用废玻璃为原料制备泡沫玻璃,通过改变原料粒度及发泡条件,探索影响泡沫玻璃发泡程度的主要因素,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改进方向。
基于高硫燃料特性和玻璃行业烟气烟尘特性的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烟气烟尘进行改性和对高温电除尘器部分结构进行优化,实现高温稳定除尘,解决了高硫烟气对除尘器本体的腐蚀问题,为
本文探讨水文气象研究与工程水文计算核心课题的关系。工程水文计算的核心就是在防洪设计中解决频率曲线积分上下限的问题,也就是分布密度函数理论上在区间(-∞,+∞)积分为1
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生机勃勃的文旅行业创新应用推进遭受阻力;另一方面,疫情也助推新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实践,重塑游客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催生文旅
中医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而表现出来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综合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有相对稳定的
根据对轮轨关系的分析及现场调查,发现坡(楔)形胶垫在现场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未能对其进行规范。通过对钢轨磨耗、轨距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了在不同情况
在玻璃生产线的建设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冷端设备的布置也是多种多样。一些生产线主线设计在二层楼面上,玻璃板经过斜坡辊道输送到一层的采装区进行堆垛装箱。采装区的布置也
为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围产期产妇照护需求和体验,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对产妇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