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于有限中呈现无限,无限而又回归有限,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圆融。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博大精深,意蕴错综复杂,一方面是万事万物相应互涵,各适其位,另一方面是或雄浑刚健,或纯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一方面不偏不倚,不执不黏,另一方面是生意勃发,自然澄明,情、理、德有序融会,天人一贯,既浩瀚又微妙。 根据考古材料,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原初意识大约在公元前20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之间逐步形成,其中的审美意识萌发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之际。中国古代和文化的原始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经验与原始审美对象上,而且在原始崇拜及巫术仪式活动中形成了天人合一观念(.)该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审美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中国和文化意识在审美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商周形成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与此同时,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与礼乐文化开花结果。礼乐文化融合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之和与饮食之和,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的基石。 中国古代和文化意识贯通着跟原始宗教信仰、天宇观及政治伦理观等相联系的尚中贵和意识。因此,中国古代原初中和观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交融着宇宙意识与超验的存在体验。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古典理性主义脱颖而出,并且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和文化意识演变为自觉的意识形态,形成儒道两大流派,儒家以孔子仁学与思孟中庸说为代表,道家以老庄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虽然,这两大思想传统都强调中和观念,但儒家重在人和,道家重在天和。 中国古代的和文化意识以阴阳互动为基本的结构形式,阴阳互动不是黑格尔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而是互施互化而至多元协调,其核心是中和现于阴阳,阴阳归本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