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和哲学著作,而且首先是一部人学著作。国内外对《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所包含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已有了大量研究。这些当然也涉及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感觉论。但是,专门研究《手稿》中的感觉论的成果尚很少见。本文是对《手稿》中的感觉论的一个专题研究。它立足于对马克思原著的认真研读,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作为人学著作的《手稿》”,是全文立论的基础,第二、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最后部分为结语。
《手稿》是一部人学著作。它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的考察,其实不过是在揭示人(劳动者)受压迫的生存现实及其解放的途径。马克思对人的把握既立足于现实,又指向理想,既是对人的一种现实主义的考察,也是一种有关人的价值理想的理论。
在《手稿》中,有关感觉的理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马克思专门的章节来论述感觉问题,但不论是异化劳动理论,还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理论,都包含极为丰富的感觉论的内容。对于感觉的内涵、本质、产生的基础等问题,马克思都有探讨。他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来理解和把握感觉,是对费尔巴哈感觉论的扬弃。
从人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手稿》中感觉论的核心,是有关真正属人的感觉及其异化的思想。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感觉的异化,并试图在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找到扬弃感觉异化的途径。马克思不仅描述了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空虚、渺小、压抑、不幸等各种异化了的感觉,而且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们普遍地被一种对财富和金钱的“拥有感”所支配,人们似乎只能在拼命地赚钱和消费的活动中才感到“充实”。这是感觉异化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私有财产关系和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真正人性化的感觉得到全面的解放。
马克思有关感觉异化及其扬弃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感觉的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我们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理论中吸取许多宝贵的思想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