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较高的景观生态安全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民族地区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但是地处贵州高原与广西丘陵过渡地带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州)却保持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黔南州贵定县视察时首次提出"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本文在此大背景下,利用黔南州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该州DEM、林相图及相关统计资料,在ENVI5.1、ArcGIS10.2、Fragstats4.2,SPSS20等软件工具的支持下,对黔南州土地利用变化,民族村寨空间分布以及黔南州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995年-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和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是黔南州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95年-2015年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耕地、草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在土地利用水平上,全州土地利用格局整体呈现分散化的趋势,斑块向破碎化及形状复杂化发展,景观多样性上升;在景观要素水平上,林地向破碎化、分散化、斑块形状多样化发展,耕地向斑块扩大化、集中化发展;在县域水平上,各市县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尽相同,并且呈现东西部地区差异,与全州土地利用整体水平的变化相比也有差异,说明黔南州土地利用格局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发生改变。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简单相关性分析法对1995年-2015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引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温度变化、自然灾害频数变化和人口变化。(2)对黔南州民族村寨空间分布模式和1995年-2015年间黔南州民族村寨不同尺度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村寨主要分布于低坡度、低海拔地区,其拥有独特的土地利用格局。在3km缓冲区内,斑块向破碎化、聚集化方向发展;在6km缓冲区内,斑块向着破碎化、分散化方向发展。(3)采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对2015年黔南州民族村寨扩张阻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2015年黔南州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发现:黔南州2015年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存在高度空间自相关性,景观生态安全区呈密集化分布态势,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景观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