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塑熔纺制备PAN/木质素碳纤维原丝及预氧化工艺探索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质高强是材料科学永恒的主题,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典型代表,但是碳纤维的高成本却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如何降低碳纤维的成本成为了企业、科研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聚丙烯腈纤维被公认为是碳纤维生产过程中用途最广、发展前景最好的一种前驱体。目前,聚丙烯腈纤维大都采用溶液纺丝,不仅对污染环境,还会使得生产成本大大提高。而采用增塑的方法来实现聚丙烯腈纤维的熔融纺丝,不但无溶剂损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提高纺丝速度,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木质素在自然界的储量仅次于纤维素,且其含碳量高达60%左右,是非常理想的碳源材料。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用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低成本碳纤维将成为碳纤维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论文采用离子液体(ILs)为增塑剂,对聚丙烯腈(PAN)与酶解木质素(EHL)的增塑熔融纺丝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共混体系的可纺性、纺丝原料配比及纺丝工艺条件,并研究了水洗牵伸工艺对PAN/EHL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最后,对制备的PAN/EHL共混纤维进行了初步的预氧化探索,通过预氧化过程中的温度、空气流量和张力的调控,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AT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声速取向仪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增塑熔纺PAN/EHL纤维及其预氧丝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经探索发现,最佳纺丝比例(质量比)为PAN:EHL:ILs=25:15:60时,采用36孔、孔径为0.3mm、长径比为3:1的喷丝板,在150~175℃可进行连续纺丝,且最高纺丝速度可以达到500m/min。卷绕丝的最佳一级牵伸倍数为1.6倍,最佳一级牵伸温度为60℃,二级牵伸采用沸水牵伸,最大牵伸倍数为5倍。PAN/EHL卷绕丝在除去增塑剂之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圆形截面,结构较致密,表面光滑,无皮芯结构。经牵伸后PAN/EHL纤维直径为16.4um,断裂强度达到4.48cN/dtex,结晶度为33.7%,晶区取向度为88.1%。DSC分析显示在升温过程中具有较低的放热焓,且起始放热温度低,这将有利于后续预氧化过程的进行,提高预氧化效率。  PAN/EHL纤维的预氧化工艺探索表明,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预氧丝的放热峰值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放热焓逐渐下降,当预氧化温度为260℃时在2θ=25o附近出现石墨结构的(002)晶面衍射峰,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进一步增强。得到的预氧丝表面比较光滑,无明显的微孔等缺陷。空气流量的增加使得预氧丝的放热焓先增大后减小,由于木质素在预氧化过程中能够释放出氧并促进 PAN环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在较低通气量的情况下(3L/min)时具有较高的碳收率。随着张力的升高,预氧丝的晶区取向度和碳得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放热焓逐渐下降,可避免低温碳化过程中的放热集中。目前研究结果认为,PAN/EHL纤维的最佳预氧化工艺为:预氧化温度180~280℃,空气流量为3L/min,张力1.4cN。  上述研究表明,通过增塑熔纺制备的 PAN/EHL纤维有望作为碳纤维原丝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加速低成本碳纤维时代的来临。
其他文献
光学纯的含氮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数目庞大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以及农用化学品中。因此对手性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近
本论文工作主要分为如下两方面:   1.二苯丁基哌啶(DPBPs)类细胞自吞噬诱导剂结构改造与构效关系研究;   2.酚氧化偶联反应在双苄基四氢异喹啉(BBIQ)生物碱仿生合成中的
为了提高合成酯类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本论文首先设计了一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合成酯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分子结构,然后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这类抗氧性合成酯基础油。通过对它
光催化技术作为高级氧化技术的一种,具有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降解速度快而且高效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均相光催化作为光催化技术的一种,均相光催化中铁-羧酸盐体系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期刊
催化性能良好的生物模拟酶在显色实验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金纳米簇(Au NCs)、鸡蛋壳膜金纳米簇(Au NCs-ESM-GSH)均具有良好的光学稳定性,低毒性
超支化聚合物自组装获得胶束、囊泡、薄膜等超分子结构在药物载体、缓释材料、催化剂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而成为目前高分子界研究的热点。超支化聚合物自组装研究基元主要以
本文以废酵母作为原料,制备活性炭(AC)和负载过渡金属活性炭(Cu/AC、Co/AC、Fe/AC、Mn/AC)催化剂。根据正交实验结果,系统研究了活性炭和负载过渡金属的活性炭的制备条件。本文还对
吲哚及氧化吲哚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分子和药物分子中。因此,研究构建此类杂环化合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致力于通过酸和碱的催化来合成此类杂环化合物,并对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