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对痛经大鼠一般行为,扭体次数,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浆β-内啡肽(β-EP),下丘脑组织5-羟色胺(5-HT)等多个指标并加以分析,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新技术的出现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以便更好地推广临床。方法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230g±15g),造模前实验室常规饲养一周使其适应环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秩边组,每组10只。实验采用催产素致大鼠痛经模型:模型组、针刺组及秩边组大鼠股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连续10天,第1、10天0.5mg/只,第2—9天0.2mg/只,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空白组大鼠每日股部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从造模开始第一天即进行干预,连续5天,每次20min,空白组、模型组仅抓取固定,针刺组每天造模后针刺关元、双侧三阴交穴位,秩边组于每天造模后即进行“秩边透水道”针法干预;在造模和治疗过程中观察大鼠的毛色、饮食、行动、体重等一般状况,记录腹腔注射缩宫素大鼠30分钟内扭体次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IL-6、TNF-a、血浆β-EP、下丘脑组织5-HT的含量,统计分析相关指标,汇总结果。结果1、空白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毛色暗淡发黄,特别是腹部有明显的发黄潮湿,食欲降低,动作迟缓,体重下降。针刺组与秩边组大鼠较模型组有很大改善。2、空白组大鼠没有出现扭体反应,模型组、针刺组及秩边组大鼠全部发生扭体反应,模型组大鼠扭体反应较明显,大鼠腹部收缩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展,臀部与一侧肢体内旋。3、模型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高于空白组,秩边组及针刺组的含量均高于模型组,而秩边组又高于针刺组,均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秩边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下丘脑组织5-HT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秩边组与针刺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血清TNF-a、IL-1、IL-6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秩边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TNF-a、IL-1、IL-6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秩边组与针刺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痛经大鼠实验模型制备成功;“秩边透水道”针法能明显改善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的一般状况,降低扭体次数,提高大鼠下丘脑组织5-HT及血浆β-EP的含量,降低血清IL-1、IL-6、TNF-a的含量,初步阐明了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衔接,为新技术的出现提供实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