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释是指在被逮捕的人提供担保或接受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将其释放的制度。它作为审前羁押的一种完善和替代制度,其立法设置和正确实施对于司法机关依法审查案情,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顺利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外,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保释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司法实践经验也相当的丰富。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是以西方的保释制度为蓝本,以保障被追诉者权利、改变高羁押现象为目的确立的。但二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表明,取保候审实践中被冷落的现象非常严重,立法上暴露出诸多缺陷,取保候审的现状离当初的立法目的相去甚远。相比而言,国外的保释制度由于其更大的科学性和进步性,为这些国家的刑事司法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更为良好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并且充分吸收英国保释制度的合理内核,全面学习其蕴涵的权利观念及其周密的运作程序,将国外的保释制度中的精华全面移植到我国本土上来,进行保释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使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全面国际化和科学化,扩大我国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改变我国刑事犯罪“高羁押现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于国外两大法系的代表国家有关保释制度的具体规定予以全面的考察并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比,明确我国目前对取保候审制度改造的基本方向。其次,对国外的保释制度进行了价值分析,为我们有关取保候审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二章阐述了我国目前取保候审制度受到冷落以及无法实现立法初衷的现状,认为我国目前的取保候审制度无论从司法理念这一宏观角度还是从具体立法规定这一微观角度上看,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明确本土化改造的着眼点。第三章针对第二章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令人堪忧的现状,对保释制度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一方面,认为保释制度的本土化改造是改变目前国内高羁押现象、顺应国际刑事司法发展规律,遵循国际人权观念以及协调国内立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恰逢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机遇,且国内已经拥有了取保候审制度的实践基础,加之国外成熟的保释制度也可以为我们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这些为我国保释制度的本土化改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保释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进行了具体构建。宏观上,认为需要更新诉讼理念,准确把握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必须注重刑事司法中整体运作关系的协调。微观上则从取保候审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称谓、适用、方式、程序、救济、监管与制裁几个方面逐一提出具体的建构设想,试图为具体的立法提供依据。结语部分对于全篇论文的结构和内容作一总结,并重申了保释制度在中国现实条件下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价值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