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道德经》两英译本个案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z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从内容上看上,它博大精深,里面洋溢着老子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体悟和辨证思考。从形式上看,其语言朴素庄严而不乏诗意,句式灵活而不乏警句。《道德经》堪称一部哲学、文学、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自1868年第一本英译道德经出版以来,《道德经》已有一百八十二个英译本。研究者从译本的分析与对比,关键词和风格的探索,译者视角,阐释学等角度对《道德经》的翻译做了大量研究,然而,单独从视域融合角度对《道德经》的英译进行译者主体性研究还不多见。   本文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对《道德经》两个英译版本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比较研究。初始视域和翻译者的现今视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这种历史的差异是任何翻译者都无法消除的。理解的出现就是两种视域的交融,使翻译者的视域和文本视域都超越原来各自的界限,达到一种全新的视域,这样视域就不是死守一点,而是在敞开中运动,这就是“视域融合”。在视域融合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译者在翻译的准备阶段、语言、文化和翻译特征几个层面的比较分析,指出《道德经》的英译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本文从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出发,审视了Arthur Waley和辜正坤的《道德经》两个英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身份特征。研究认为《道德经》作为中国典籍文本,集合了哲学、文学、和艺术文本的视域特质,这些视域特质势必与两个译者的视域相遭遇并融合在一起。《道德经》所体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文本视域,与译者的各自视域相互融合后,使双方的视域融合成全新视域,同时生成各自的视域特征。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和平台,探索研究了应用型高校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改进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和应用水平.通过研究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
听力理解是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国内对听力理解的研究主要从心理语言学、图式理论和语用学等三个方面进行,本文首先总结了这些
文章阐述了一款利用嵌入式和CAN总线技术,可进行模拟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实际运行状态的教科研系统。该系统以STM32F103ZET6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嵌入μC/OS-Ⅲ实时操作
包装  赛睿Rival 100游戏鼠标的包装非常小巧,在设计上并没有使用常见的经典翻页式包装,而是采用了全封闭式。包装整体为亚光黑色,部分位置辅以橙黄色点缀,专业之中也带了一丝活泼的味道。  包装正面印有产品宣传图以及名称、型号。包装侧面使用突出产品个性的局部特写画面。背面为图文结合的产品说明,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向用户展示产品特点。  鼠标包装内部附件极其简洁,包装内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图示。就连赛睿
四:附加题-判断题(额外十分)n  1:S6的LPL或许能够吸取教训,刻苦训练()n  UZI告别OMG,正式加盟Newbee 成为QG一员n  在转会期的最后一天,UZI的新东家终于浮出水面,并不是早先传闻
草圣张芝《冠军帖》《二月八日帖》张芝,字伯英,约生于东汉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92年),甘肃省敦煌源泉(今酒泉市瓜州县)人。张芝书法取法于杜度、崔瑗两
通过对过程工业和离散制造业不同特点和智能制造的不同目标的分析,提出了实现高效化与绿色化为目标的过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的涵义和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智慧优化
Verschueren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为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中动态顺应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相互适应过程是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由于翻译是一种动态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篇文章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对美国热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会话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幽默的目的。   幽默是一个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