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分布式P2P环境下分散式群组密钥管理方案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v_cool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2P网络可以让用户在没有中心管理器的情况下,高效经济地共享资源。但由于Internet不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信息提供者需要采用密码技术保护所发送数据的安全。根据现代密码学的观点,密码系统的安全取决于密钥的安全,所以密钥管理成为P2P网络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单向函数树的密钥管理方案OFT(One-way Function Tree)是一个集中式密钥分配算法,它依赖于单一的群组管理器产生和分发密钥,这样容易造成单点失效且系统容错性小。而基于树的群组Diffie-Hellman密钥管理协议TGDH(Tree-based Group Diffie-Hellman)是一个分布式密钥管理方案,尽管容错性较好,但它的性能相对较弱。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OFT和TGDH融合,提出了适用于半分布式P2P网络的分散式群组密钥管理算法DECOFT(Decentralized One-way Function Tree)。该算法采用分层分组式管理结构,实现系统初始化、组密钥建立、成员加入和成员离开等部分,可高效地处理群组成员的动态加入和退出。该方案把整个群组划分为若干个子组,一方面用单向函数密钥树OFT有效地计算和更新组密钥,另一方面用TGDH密钥交换协议来完成子组间的安全有效的密钥协商,进而计算出群组密钥。在单向函数假设的条件下,本文研究了DECOFT协议的安全性,并分析了协议的存储开销、通信开销和计算开销,以及其他特性。分析表明,DECOFT是一个安全、简单、有效的密钥管理方法,不仅避免了OFT方案中单点失效的问题,还继承了TGDH方案的健壮性和OFT方案通信开销小的特点,并且具有更好的性能。而且DECOFT分层管理的特性充分利用了P2P网络中的超级节点,适合于半分布式P2P网络。
其他文献
摘 要:《爱的饥渴》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主人公悦子悲剧命运成因的探析众说纷纭,本文将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从寻爱经历、性格、文化冲突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爱的饥渴;性格;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王静雅(1995.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笔者以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时期的汉译为例,探讨了在近代中国历史语境下《哀》诗的翻译文化功能及其翻译伦理功能。  关键词:《哀希腊》汉译;功能解读  作者简介:任宋莎(1989-),女,四川省阆中人,硕士,助教,现任职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
摘 要:《巨人三传》为我们讲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巨人的伟大历程,他们的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但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却都给人不同的理解空间,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他们的英雄形象。  关键词:巨人三传;英雄;形象  作者简介:孙颖,女,满族,辽宁省抚顺市人,大學本科,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文。  [中图分类号]:I106
摘 要:日本江户时期的诗坛,自享保时代(1716-1736)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学复古思潮的影响,学习七子倡唐明诗风,重视表现技巧。近至天明宽政(1781-1801)年间,山本北山、市河宽斋等人兴起的江湖诗社,以清除拟古之风为己任,倡言宋诗,提倡清新的诗论,海内诗风靡然一变。菊池五山正是活跃于文化、文政时代的又一位反对拟古,倡导清新性灵的诗人。  关键词:菊池五山;《五山堂诗话》
摘 要:《血战钢锯岭》中道斯的人物形象属于在爱与怒双重心理体制重压下求生存的“零余者”。他坚决在战场中不使用武器,探求其心理根源,和童年的阴影与“弑父”情结难以分割。另一方面,有关信仰的叙事,既可以让我们看到超越国家民族的普世人情价值,又让我们体悟到这背后深层的血淋淋人性童话的欺人与冷酷现实。  关键词:血战钢锯岭;道斯;零余者;信仰  作者简介:李晴(1992-),女,汉族,天津人,文学硕士,天
摘 要:天命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反复提到的一个字眼,探求个体天命的塑造与成型过程离不开对话人类早期天命,窥视天命的底色和继承人类精神碎片在塑造天命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天命;塑造;内在意识  作者简介:张施令(1990-),男,汉族,河南林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