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指导临床上溶栓治疗,提高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7例,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58例,非HT组209例。根据HT相关文献报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既往史(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嗜酒史)、既往服药史(近半年有无服用抗凝药物史、近半年有无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入院后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生化(溶栓前随机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肌酐)、溶栓治疗相关信息(溶栓前血压、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剂量、发病至给予溶栓时间、首次头颅CT有无发现低密度影、脑白质疏松症及大面积脑梗死)等28个因素,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分析,确定影响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响系数。然后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Bootstrap重抽样方法,对新建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进行内部验证。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应用新建模型进行评分,采用AUC-ROC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外部验证。结果:267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 58例(21.72%),其中s ICH 9例(3.37%)。(1)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房颤、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白细胞总数、纤维蛋白原及大面积脑梗死均与静脉溶栓后HT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将上述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OR=1.863,95%CI:1.355~2.562),心房颤动(OR=3.108,95%CI:1.565~6.170),大面积脑梗死(OR=2.856,95%CI:1.215~6.718)与rt-PA静脉溶栓后HT独立相关(P<0.05)。(3)根据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区分度及校准度内部验证,评估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AUC-ROC为0.811,95%CI:0.772~0.850),外部验证预测效能(AUC-ROC为0.878,95%CI:0.773~0.984),亦能对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进行较准确评估。结论:临床上需警惕具有高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及合并房颤3个特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精准度及区分度,有助于指导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HT的判断,提高预测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