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发生的美国次贷风暴,其“蝴蝶效应”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严重影响各国资金流动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对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构成威胁。
在西方国家受次级债的影响,出现流动性危机端倪的同时,我国却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征兆。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出现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逐年增大,银行流动货币已超过了银行正常的需求。
我国出现这种“货币悖论”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外汇占款引发基础货币过多投放的外生因素,还存在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失衡的内生因素,而根植于经济结构的信贷失衡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内生原因之一。银行是我国信贷体系的主体,其配置资源的效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信贷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本文主要在对银行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效率。国内关于信贷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本文在效率与银行效率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信贷效率量化实证分析银行的信贷效率情况。利用一般性的随机边界效率模型和本文提出的半参数随机边界效率模型探究商业银行信贷使效率现存的一些问题。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为,在界定相应的流动性、效率、银行信贷效率等基本概念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合理的内核,对13家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两个方面进行了信贷效率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过程分为两步:采用规范的SFA效率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SFA效率分析存在着不足;进而放宽假设条件,进行半参数SFA效率分析,得出一些有特色的结论。
文章正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粗略的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文章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介绍了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从我国银行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逐年增大,银行没有贷出去的货币超过了银行正常的需求。根据人民银行定义流动性过剩表现为金融机构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的情形,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来分析,是货币没有渠道投资而存放银行从而起引起银行资金过多增长。由于银行竞争并不充分,利率仍被管制,信誉较低的客户银行一般不再愿意提供贷款支持,资金运用品种单一,因此当存款大幅度增长时,银行流动性过剩就在所难免。故而商业银行信贷效率是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所在。
第三章关于银行效率的文献回顾,主要针对前文的分析,介绍效率以及银行信贷效率的定义及发展过程,本文定义的银行信贷效率是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表示企业在既定的投入水平条件下实现了最大的产出,或者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将成本控制在最小。
第四章是在明确效率的定义下,分析了银行效率的主要计量方法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主要有随机边界效率模型,非参数方法主要是数据包络模型。本文在研究两类模型的基础上选择了SFA模型分析13家商业银行信贷的成本和收益模型,利用中介法定义银行信贷的投入产出变量,但是模型的拟合效果不高模型设定存在问题。
第五章针对SFA模型存在的不足,本文放宽模型的假设条件,提出了半参数随机边界效率模型分析银行的信贷效率。设定模型之前,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银行存在的造成信贷非效率的综合因子,将因子作为变量带入半参数模型的非参数部分,再在模型中引入风险控制变量,分析有无信贷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效率模型的变动及拟合情况。
第六章银行信贷效率分析利用半参数随机前沿效率模型得到的非效率值,根据计算效率值的方法得到了本文在考虑信贷风险下的效率值和不考虑风险下的效率值,并分析在两种情况下银行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的变动情况。
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并分析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主要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我国银行业总体规模还处于收益递增的阶段
由随机前沿效率模型(SFA)和半参数模型都得到得到存款对利息支出是一种负向的影响,存款的增加,会造成利息支出的减少,同时营业成本的增加带来银行收入的增加,说明银行业还处于规模收益增加的阶段,扩大规模既会带来银行成本的增加,也会带来银行收益的增加。而成本模型得到同样类似的结论,这说明我国银行还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规模的扩大有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收益的增加。
2、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探讨造成银行信贷非效率的因素的过程中,发现银行的金融创新是造成银行非效率的因素之一。银行的金融创新并没有给银行带来收益,反而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同时在分析银行非效率影响因素时发现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也是造成非效率的原因,而不同于理论上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越好。太高了反而使得银行效率降低。
3、信贷风险对银行成本效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坏账比例对成本效率模型的影响很小,控制风险情况下得到的系数值与不控制风险的指数值几乎是一致的,只有很少的变量存在差异。而模型的拟合优度都是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是拟合的很好的。系数差距不大不是因为拟合优度的问题产生的,银行的信贷风险对银行的成本支出影响比较小。
4、银行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的管理能力不足
考虑风险和不考虑风险的两种情况下得到的关于贷款总额的系数都显示银行贷款管理能力的低下。银行贷款的增加会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虽然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很小,但是却充分显示了银行信贷管理能力的薄弱。债券投资在不考虑风险的情况下,增加一个百分比的债券投资,会增加10.2个百分比的利息收入,而在考虑风险下,影响由10%减少到2%。因此不考虑银行风险的情况下,夸大了银行的债券投资对收入的影响,银行债券投资的能力同样不足。
5、四大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很低而且收益效率反常
四大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在控制成本时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很低。尤其在2006年的变动比例为0.018377%,控制风险与不控制风险得到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四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因国有性质在贷款过程中不惜成本效率缺失。而且四大银行的效率在控制风险后提高了,本文无法解释姑且认为是其经营运作并没有市场化,导致出现了与其他商业银行不一致的反常变动。
纵观全文,本文有四点特色之处:
1、本文首先从银行中介法的角度定义银行的投入产出。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生产法的角度研究银行效率,而本文主要研究信贷转化的技术效率,因此认为银行在信贷转化中应当充当中介的角色,故本文采用中介法定义投入产出变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2、因为参数随机边界效率模型有很强的假设,而拟合情况也不理想,本文探讨性的提出了半参数随机边界效率模型。对非效率误差项以非参数的形式代替了截断正态分布的假定,同时放宽了两类误差项独立的假定。
3、没有采用先测算银行的效率和非效率,再用计量方法分析造成银行非效率的因素的银行效率研究范式。本文先是分析了影响银行非效率的因素,使用因子分析法从众多因素中提取综合影响因子,并放在效率模型中作为非参数部分的变量。这样综合分析,得到银行效率的结果要准确一些。
4、同时采用半参数随机边界效率模型实证研究时,本文考虑到实际情况,进一步在模型中引入了信贷风险因素。通过对控制风险的模型和不控制风险的模型之间的比较,研究风险因素对银行信贷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