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价实施QCC活动对降低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的影响。(2)评价实施QCC活动对降低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导管漂管率的影响。(3)评价实施QCC活动对缩短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平均住院日的影响。(4)评价实施QCC活动对提高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的影响。(5)评价实施QCC活动对提高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1)方案设计。根据国内外查新文件,统计2012年腹膜透析患者表格病例操作考核表、腹膜透析随访表、腹膜透析随访病例。制定了QCC活动流程图,对农村腹膜透析患者实施QCC活动。(2)样本来源。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3)实验干预。选择2012年1-12月在本科室住院出院后的农村腹膜透析患者50例为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6-76岁,平均(41.68±19.94)岁;原发病:梗阻性肾病10例,慢性肾炎13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2例。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科室住院出院后的农村腹膜透析的患者50例为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71岁,平均(41.28±20.25)岁;原发病:梗阻性肾病12例,慢性肾炎10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QCC活动。QCC活动时间为6个月,其中包括:第一个月(选定主题与计划拟定)、第二个月(现况把握)、第三个月(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第4个月(对策实施)、第5个月(效果确认及标准化)、第6个月(检讨改进及成果发表)。对照组不予干预。(4)效果测量。本研究所采用自编调查表包括5个部分:腹膜透析病人表格病历、腹膜透析换液操作考核表、腹膜透析病人随访表、腹膜透析患者知晓率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进行效果测量。经品管圈对策实施期后,收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腹膜炎发生率、导管漂管率、平均住院日、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效果评估。(5)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共100例,试验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特征和原发疾病,其中试验组男性28人,占56.0%,女性22人,占44.0%;对照组男性29人,占58%,女性21人,占44%;试验组平均年龄为41.28±20.2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1.68±19.94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肾炎、梗阻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四种疾病,其中试验组四种疾病患病率依次为20.0%、24.0%、28.0%、28.0%,对照组四种疾病发病率分为别26.0%、20.0%、30.0%、24.0%,两组四种疾病分患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透析龄<18个月的12例,占24.0%),18-36个月的15例,占30.0%,36-72个月的11例,占22.0%,>72个月的12例,占24.0%;对照组透析龄<18个月的11例,占22.0%,18-36个月的16例,占32.0%,36-72个月的12例,占24.0%,>72个月的11例,占22.0%;两组透析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完成干预观察后,试验组腹膜炎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腹膜炎的发生率为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5,P=0.009),提示试验组腹膜炎发生率有所降低。(3)完成干预观察后,试验组的漂管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提示试验组漂管率发生率有所降低。(4)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日为11.64±±2.01天,少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为14.68±±2.8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3,P<O.001),提示试验组平均和住院日缩短。(5)试验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3,P=0.002),提示试验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有所高。(6)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提示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有所提高。结论与常规护理比较,品管圈应用于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自我管理。(1)实施QCC活动,能够有效减少腹膜炎的发生率。(2)实施QCC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腹膜透析导管漂管率。(3)实施QCC活动,能够缩短平均住院日。(4)系统的QCC活动,能够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5)系统的QCC活动,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