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吴语和老湘语在地理上相隔遥远,但在方言特征上却表现突出的相似性,以至于人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种种推测,由此引发了学者们广泛的讨论和联想。桥本万太郎先生(1985)曾提出过吴湘一体的说法,周振鹤、游汝杰先生(1986)也认为湘语和吴语“两者有密切关系”,“古吴语和古楚语比较接近,所以今天湘语和吴语还有不少相同之处”。张光宇先生(1999)注意到今天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吴语、湘语等方言在“蟹二[-a],假二[-o],果一[-u]”等特征上存在相似点,提出了“吴楚江淮方言连续体”的概念。陈立中先生(2004)在《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赣语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浊音分布带,它就象一条走廊一样把吴语区和湘语区连在一起。而回溯到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吴越、楚越之间战争频繁,期间昭示了吴、楚两地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前几年在上海嘉定地区出土的刻有楚国文字的春秋时期文物也从某一侧面为之提供了佐证。而在湘语区内部也主要因浊音声母的有无而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两大块。
本篇论文主要是从吴语和老湘语中的浊音声母、本字和代词着手,对吴语和老湘语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试图为学者们致力于研究的吴语和老湘语的同异提供点佐证。
正文除第一部分绪论外,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通过横向比较论述浊音声母、本字和代词在两地方言中的情况。
首先是浊音声母部分。这部分笔者先从浊塞音声母入手,接下来是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然后分析了前或后字上的浊音声母,包括前字为入声字时的情况,以及后字上的清音声母的问题;最后分析了一下上海郊区话中的内爆音。
本字考部分笔者分为三个环节展开:首先是两地方言中在语音上成对应关系,意义相近,具有共同来源的本字:其次是两地方言中意义相近,但语音上无对应关系,来源不一样,且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的本字;最后是两地方言中在语音和意义上无特定的联系,但在两地的方言中很有特色的本字。
代词方面笔者主要从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入手展开论述:人称代词方面主要是就三称代词而言,指示代词则分近指、中指、远指(更远指)来进行探讨,并阐述了指示词的冗余性、多指的情况及其语法化现象。
到目前为止,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着手对吴语和老湘语进行系统地比较的文章还不多见。笔者试图从上海话和自己的母语新化话着手来对二者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也为汉语方言研究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