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1953:247.)曾经说过“翻译有可能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项活动。”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如何传递原文的意义和信息,译者和翻译理论家们论争的战场由语言层次上升到诗学、文化和政治层面。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从直译意译延伸到归化异化。然而,正如“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一样,翻译策略的抉择亦是一个难下定论的话题。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国间的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层面,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断加深。如何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在统一的“全球场”内、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不断交流互补,进一步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以适应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独有的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不仅要从观念上,而且要从理论上打破传统的桎梏,完成翻译策略的转型。关注的语读者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嫁接本民族的特色,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走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杂合的翻译策略,几近完美,它以新的视角看待翻译策略的选择,为归化异化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客观地符合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可谓“鱼与熊掌得兼”。作为一个作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然而对她的翻译成果,却少有学者关注。本文作者通过对其译品的较为详实研究,发现杂合的翻译策略在其中得到了体现。因此,从后殖民翻译杂合理论出发,作者选择了张爱玲较有影响的汉译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灵活的翻译手段。此外,虽然有些作品是张爱玲先用英文创作,尔后自译为(或重写)中文,但其中蕴含的一些文化因素,不得不说是一种翻译。因此本文也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分析说明。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援引双语作家及翻译家林语堂加以对比分析,通过阐述取得翻译活动成功牵涉到的诸多因素,说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回顾了归化和异化之争的起源、发展和支持归化、异化不同派别的理论依据,列举了目前在国内存在的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指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翻译策略。由此引出杂合的理论,并对其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章中首先介绍张爱玲生平和著作,尔后根据文化人类学对文化构成所作的界定,从语言、技术-经济、社会和观念这四个文化有以构成的系统角度出发,分析杂合的翻译策略在其译作中的体现,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张爱玲对一系列语言文化现象的具体翻译方法。异化策略在本文分为音译法、直译法、逐字译法、音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直译加音译法。归化策略在本文分为意译法、借用法、增译法、改译法、省略法。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后殖民语境下双语作家张爱玲和林语堂进行了纵向的对比,审视张爱玲译作及英文创作不被广大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探究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并得出结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技艺性质的语言转换。张爱玲翻译之瑕,在于她过多地侧重于翻译活动的纯文学性,忽略了在当时的语境下对杂合“度”的把握及影响和制约译本可接受性的诸多因素。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译者在采用杂合策略的同时,既要把握好归化异化的“度”,坚持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扬弃与超越;更要考虑到多种社会因素,从而取得翻译活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