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汉民族聚居形态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及历史学领域广泛关注的课题。宋代以后,中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以祠堂、族田和族谱为核心的血缘聚落。血缘宗族作为一种基层的社会组织,血缘关系为其提供了无形的纽带,地域关系则为其提供了有形纽带。正是这种无形与有形的纽带使它已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很长时间。本篇论文是以西文兴村与铁炉村这两个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血缘村落为研究实例,由下自上的进行比较研究,即从建筑、村落本身出发,在大量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由小到大、由下而上层层递进的关系找寻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征,对其共性与差异做出比较判断,进而探讨晋东南地区内血缘文化的区域特征,揭示出中国宗族社会的聚居而居和村落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分为六大章节,依次为:1、绪论;2、研究的构架与方法;3、西文兴村及铁炉村血缘关系探讨;4、西文兴村及铁炉村布局及功能形态比较;5、西文兴村及铁炉村民居形态特征比较;5、血缘文化与建筑村落的关系。并综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探讨确定西文兴村与铁炉村为血缘村落的前提下,以布局功能形态及民居形态特征为着眼点,从聚居形式、聚落选址、聚落的总体布局及结构、聚落的道路、聚落的防卫排水与防水系统等重要节点入手。分析了同血缘与同地域的聚落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即要保存相同血缘下的文化背景及相同地域下的聚落特点,又要极力的适应各种各样不同的自然环境,从而衍生出在具有相同理念但不同形制的新的聚落布局。在对两个村落详细的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村落合理的分为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两大类型建筑,并对其建筑的组成要素及建筑技术与艺术加以深入比较,从而得到他们在民居形态方面所显现的共性与个性之处。从而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效益和效率的高度来发掘传统民居聚落。并提出了对于像西文兴村与铁炉村这样的血缘村落,我们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注重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次要矛盾,因此在保护西文兴村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铁炉村的保护,使这样的血缘构架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能够将其所带的历史信息传于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