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微博汉英语码转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Jef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以及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AdaptationModelofCode-switching),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微博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收集语料,对这些微博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的模式、结构特点、功能、以及产生此现象的动机进行尝试性地分析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1)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包括句内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两类,其中以句内转换为主,句间转换为补充。英语做为嵌入语形式各异,小到词素大到句子都可以进行语码转换,它们的各种形态特征都基本遵循主体语汉语的语法规则模式,嵌入语失去了其在相应英语环境下所具有的形态屈折变化和句法功能特征。嵌入语中单词性的语码转换最为常见,嵌入的单词主要为实义词,其中名词所占的比例最高,尤以专有名词为最常见。  2)在顺应性模式的基础上,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某种具体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策略,是一系列动态的语言选择过程,是对语言事实、社会规约和交际者心理动机的顺应。首先,为了顺应语言事实从而使交际更加方便,主要是对汉语和英语在词汇空缺和语义不对应等方面差异进行顺应;其次是为了顺应中国社会规约以避免社会尴尬,主要涉及到脏话咒骂语和与性相关话题等方面;最后,顺应心理动机,即制造幽默,说明强调、方便快捷、保全面子、彰显时尚个性及炫耀心理等方面。  本文将顺应理论与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实例相结合,旨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语用学的角度阐释微博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及更好的理解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深入研究微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其他文献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来揭示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新闻报道是现代社会人民了解社会、获取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礼俗术语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礼俗术语是表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礼节、仪式、风
1949年福克纳因其“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1931年发表的《圣殿》曾是他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他采用空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评论家哈罗德誉为“完全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本文选取了沃克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品为文本,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对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