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及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生长繁殖,藻类的存在给给水处理带来诸多难题。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饮用水中藻类的处理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课题。投加混凝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除藻方法,但是混凝剂的投加量通常都比较大,除藻成本高,当藻类浓度较高时除藻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采用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除藻效率。本文以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小环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的试验。 1.藻类的浓度对混凝除藻效果影响的研究。试验发现,当藻类浓度较低时,混凝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但当藻类浓度较高时,仅仅依靠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除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高浓度含藻水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后除藻率大大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有所降低。 2.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和作用时间。在本试验条件下,二氧化氯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为4mg/L,除藻率为85%;臭氧预氧化的最佳投加量为1.5mg/L,除藻率为89%。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的作用时间宜分别控制在10min和5min。 3.pH值和浊度对预氧化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随着pH值的升高,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率有所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率随pH值的升高,先略有下降而后略有上升,变化幅度也不大。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最不利的pH条件下,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均能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试验中还发现,在一定的浊度范围内,随着浊度的升高,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率均有所提高。 4.藻种的差异对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对单一藻种的去除率的规律类似,均为蓝藻>绿藻>硅藻。 5.二氧化氯和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在除藻效果和处理成本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O3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的效果优于ClO2;O3预氧化强化混凝的除藻成本也略低于ClO2。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两步法铺带技术是集装备技术、CAD/CAM软件技术和材料工艺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发达国家已将其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大型构件的成型,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处理冶金工业废水可产生大量的污泥,其中的砷、锌、镉、铅等重金属类有
本论文主要对磷铝酸盐水泥(简称PALC,以下同)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着重研究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抗冻性能、抗碳化性能和抗渗性能,同时与相应的传统硅酸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以氨为电子供体的生物反应,反应产物为氮气。由于厌氧氨氧化具有不需外加碳源,污泥产率低,耗氧量少等优点,在废水脱氮处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地形图测绘技术也更加完善,现代化地形图测绘手段与设备的运用,不但使地形图测绘精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本文指出了地形图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为减轻茂名某高岭土生产企业选矿酸性废水对周边水体的污染,实现高岭土生产的节能减排,以高岭土选矿酸性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和—沉淀—pH回调—混凝”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实验方法为静态模拟。以事先配制好的石灰浆液作为实验用中和剂来处理高岭土选矿酸性废水,分析并总结了高岭土选矿酸性废水的显色特征,探究了酸性废水中铁的显色反应机理;选择高岭土选矿酸性废水研究处理实验中的中和、氧化、絮凝处理单位作为本次实
铜合金因其良好的物理性能和适中的价格而作为导电、导热功能材料被广泛的用做电工、电子材料,可作为集成电路的引线框架、灯丝引线、电阻焊电极、电动机电刷、电触头、高速列
煤矿开采及其衍生工业企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均会使附近农田土壤受到污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污染物将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累积在农作物体内,最终以食物链传递的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煤矿区附近农田土壤进行监测和环境影响分析。论文以徐州市北郊庞庄矿区及其周围工业区域内的农田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并评价研究区域农田土壤中五种重金属(Zn、Pb、Cd、Cr、Cu)污染状况,以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