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表面纳米化新型吸能薄壁方管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cl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直接导致交通事故数量逐年攀升,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车辆中人员和关键设备的安全已成为关注热点。由于大部分交通事故均由碰撞产生,为了提升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如何提高能量吸收装置在碰撞事故中的吸能效果已成为汽车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金属薄壁结构是吸能装置中应用最广泛的基本结构,该结构可在轴向冲击下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大量能量。传统的吸能装置设计主要通过改变结构的截面形状、预制缺陷/凹痕、设计多胞结构、填充吸能结构内部等方法实现。上述方法,在提高结构的吸能效果的同时,也直接改变了结构的外形和整体质量,间接增加了结构的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因此,在不改变吸能结构外部几何形状的条件下,开发一种新型能量吸收装置是非常必要的。表面纳米化是一种能够提高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新兴技术,金属材料经过表面纳米化后,其硬度、屈服极限、疲劳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力学性能均能显著提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对金属薄壁方管的吸能问题展开研究,借助局部表面纳米化技术可以增强结构局部力学性能的优点,诱导金属薄壁方管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从而实现提升吸能指标的目标。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表面纳米化薄壁方管吸能结构,首先通过超声冲击表面纳米化试验平台对304不锈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通过对纳米化前后的材料进行拉伸试验,揭示了表面纳米化对材料弹性极限的影响。利用表面纳米化改变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建立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模型,用于控制薄壁方管峰值载荷和变形模式。以方形薄壁管为研究对象,分析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对其能量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与薄壁方管的峰值载荷和变形模式有直接关系,可通过设计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控制峰值载荷并诱导变形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调控方法。根据该方法研究了条纹式纳米化布局方向对结构的峰值载荷和变形模式影响规律,借助于这些特征和规律设计薄壁方管吸能结构。在调控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方管结构设计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提出一类局部表面纳米化方形截面薄壁吸能结构设计方案。通过纳米化条纹参数设计,得到吸能较高的纳米化布局方式。结果表明,环向交错式局部表面纳米化条纹设计的方管,其比吸能相比未纳米化方管提高了 64.29%,试验验证了局部表面纳米化方管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在条纹式布局的基础上对纳米化区域进行局部改良,结构比吸能可最高提升74.87%。采用上述设计方法进一步对冲击载荷方向和其引起的峰值载荷问题展开分析,设计不同形状结构及对应的纳米化布局,包括端面倾斜的方管和锥型方管结构等。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此类设计能够在降低峰值载荷的同时提升结构的吸能效果。准静态压缩试验和落锤冲击试验验证了局部纳米化对结构吸能的提升效果。此外,基于轴向纳米化条纹设计提出了一种抗冲击吸能薄壁方管。通过研究轴向条纹数量和分布位置对结构轴压下峰值载荷的影响,发现轴向纳米化条纹集中在方管棱边处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峰值载荷,该设计与未纳米化结构相比,峰值载荷提高了 74.45%。此外,通过对轴向纳米化条纹设计的结构进行吸能效果研究,发现纳米化条纹集中在棱边位置的设计能够提高结构的吸能效果,比吸能最高提升了 63.97%,而纳米化条纹集中在面内的设计对结构比吸能影响不大。因此,对于需要较高抗冲击性能的吸能结构可以选择轴向条纹的纳米化布局设计,该设计可以在较低冲击载荷的情况下保持结构的完整,而当载荷较高时仍可通过自身塑性变形吸收大量的能量。最后,对单个薄壁方管进行了组合,提出一种二级吸能复合型结构的设计方法。该结构的特点是分上下两层结构组合,在冲击下存在两个峰值载荷,从而实现结构逐级吸能的功能,即当外部载荷大于第一峰值载荷且低于第二峰值载荷时,结构发生局部变形和吸能;而当外载荷高于第二峰值载荷时,结构发生整体变形和逐级吸能。数值结果显示局部表面纳米化二级吸能复合型结构相比未纳米化结构,比吸能提高34.36%。通过调整局部纳米化布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这两个峰值载荷及比值和一级与二级吸能的分配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改变上下层结构的纳米化布局形式,两层结构的峰值载荷比可调范围为0.20-0.55,一级与二级吸能比可调范围为0.31-0.45。通过制备二级吸能复合型结构的样品并测试其吸能效果发现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由此可见,该二级吸能复合型结构的设计方案是有效可行的。局部表面纳米化二级吸能复合型结构的设计方法为工程中吸能结构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和依据。
其他文献
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与基因治疗是从不同途径或不同作用机理抑制肿瘤生长,两种治疗共同作用于肿瘤时,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化疗药物和基因联合治疗的关键是将不溶于水的抗肿瘤药物和亲水性带负电荷基因共递送至肿瘤细胞,使二者发挥协同抑制肿瘤的作用。现有的共递送系统还存在血液循环稳定性和肿瘤靶向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本论文基于课题组合成的阳离子类脂构建了三种新型共递送系统PTX/PSur/QLD
磁流变致动器具有高弹性、高响应速度以及较好的刚度可调性等优点,在柔性智能器件开发、仿生装备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优化制备工艺获得合适的磁性微粒和聚合物基体结构,得到了具有优异磁控性能的磁流变致动器,从而实现了其力学性能与磁致动性能的提升,并通过数值建模阐明了磁流变致动器的变形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溶胶-凝胶化方法,以明胶为包覆剂,氧化石墨烯(GO)或多壁碳纳米管(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对低功耗和小型化的传感器(或检测仪)提出了迫切需求。液体痕量分析,通常采用光学或电学的方法。其中,作为光学检测方法的代表,分光光度计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分析速度快的优势;作为电学检测方法的代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具有低功耗和易集成的优势。分光光度计通常采用比色皿作为样品池,其检测灵敏度主要取决于比色皿的光程长度。比色皿的光程长度等于比色皿的宽度与待测液体折射率的乘积,由
镁合金由于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以及优异的减振性能等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但强度不高、高温性能和塑性成形性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不同纳米增强体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方面,而在其纳米力学行为、微观增强机理及变形失效模式方面缺少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mole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资源储量巨大、能量密度高、燃烧清洁高效,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型替代能源之一。目前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巨大,其勘探开发研究正进入关键突破阶段,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利用将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实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开采本质上是多孔介质内伴随相变的传热传质、气水渗流的多场多因素耦合的复杂过程,探明微孔隙尺度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传
月球着陆器和返回舱在月、地表面着陆时的冲击响应是影响着陆任务成败的关键。采样返回和载人登月对着陆冲击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冲击载荷需要低于航天员的承受能力,并保证搭载设备和仪器的安全。航天器的安全着陆是登月探测和采样返回的重要保障。着陆过程中航天器与星壤(土壤、月壤等)的相互作用,需同时考虑星壤的非连续特性和航天器结构的连续特性,多介质耦合问题给数值模拟带来困难。为此,本文提出针对航天器着陆过程分析
准确获取水中目标的声辐射特性是目标识别和控制的基础。为获取目标本质的、不受环境影响的声辐射特性,必须在自由声场中测量目标的声辐射特性。虽然常规的声场设施如大的湖泊、水库和消声水池等在实验条件下近似满足自由声场条件,但是这些声场设施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声源在这些声场设施中无法产生理想的自由声场。例如大的湖泊、水库等容易受到天气和水中生物噪声的干扰;而消声水池则在低频测量时难以满足自由场条件等。因此为
热电材料能够通过电子、声子的输运和相互作用实现发电和制冷的功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的代表。热电材料性能的优劣可以用一个无量纲参数热电优值衡量。优异的热电材料应该同时具备较高的塞贝克系数、电导率以及较低的热导率,但是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强烈耦合作用给热电材料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压力作为一种调制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热、电输运参数的解耦,协同优化功率因子和热导率,提升热电性
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和表面改性技术的提高,沸腾换热强化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沸腾换热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的流动换热机理仍远未清晰。为探究核态沸腾过程中近壁面的汽泡动力学行为与加热表面沸腾换热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发展了两相流动-微液层蒸发-壁面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方法,模拟了单汽泡和双汽泡沸腾过程中汽泡生长过程以及壁面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单汽泡沸腾实验验证了微液层蒸发机理的合理性。进一步
工业换热设备表面的防腐涂层主要面临如下难题:防腐性能好的涂层传热性能差,传热性能好的涂层防腐性能差。腐蚀是造成换热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而传热性能影响设备的工作效率,制备具有优异防腐性能并兼顾良好传热性能的防护涂层是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石墨烯兼顾优异的热学性质和分子不可渗透性,给换热设备防腐涂层的发展带来很大机遇,然而,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涂层具有诱导金属基体电偶腐蚀的潜在风险,存在电化学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