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服结肠靶向制剂对于治疗盲肠、结肠的局部病变例如结肠炎症、结肠癌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保持结肠部位局部较高的药物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大肠癌(包括结肠、直肠癌)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进行肠腔化疗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抗肿瘤效果,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命延长率。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合成了一个具有结肠定位释放功能的氟嘧啶类抗肿瘤高分子前体药物。右旋糖酐临床上用作血浆代用品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安全、无毒副作用。右旋糖酐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容易与药物或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相连,广泛用作药物、蛋白质、酶及造影剂的载体。本文以氟尿嘧啶为原料,首先参照文献方法合成了氟尿嘧啶乙酸,然后,氟尿嘧啶乙酸和右旋糖酐在混和溶剂(MF:DMF:DCM=10:9:1)中,在DMAP和DCC催化条件下合成了氟尿嘧啶类前体药物—氟尿嘧啶-右旋糖酐结合物(FUD)。所得产物经过凝胶过滤色谱(G-25)确认不含游离FUAC,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等进行了结构确证。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氟尿嘧啶乙酸的电离常数pKa为2.69,采用饱和溶解度法测定了氟尿嘧啶乙酸的溶解度为1.55 g·(100 ml)-1水。研究了氟尿嘧啶前体药物(FUD)在不同缓冲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UD在酸性缓冲液中(pH值为1.24~5.66)比较稳定,在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在一定pH值时,随离子强度的增大,水解速度增加。由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在0.1 M磷酸盐缓冲液中在37℃和60℃温度下的水解速率常数计算得到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88.73±6.00 KJ·mol-1。这一结果说明氟尿嘧啶乙酸和右旋糖酐是以共价键结合的,而不是被高分子材料包裹的。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的取代度取决于合成反应初始的原料投料比。采用薄膜分散法分别优化了FUD-40脂质体和替加氟脂质体的包封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了FUD-40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84.5%。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拟水平均匀设计实验U12(62×41×61),优化了替加氟脂质体的包封率,包封率达到37.5%,解释了两者包封率差异较大的原因。研究了FUAC和FUD的口服药代动力学,以100 mg·kg-1剂量口服灌胃给与FUAC生理盐水溶液后,大鼠的AUC为846μg·ml-1·min。同样条件下以100 mg·kg-1(以FUAC计)剂量口服灌胃给与FUD-70后,血浆中血药浓度很低,AUCFUAC为197μg·ml-1·min。高分子前体药物在大鼠胃肠道内容物稀释液中的体外孵化试验表明,对于由右旋糖酐T-70制备得到的取代度为10.3%的前体药物在体外孵化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结肠定位释放作用。而取代度为15.1%的FUD-70和30.2%的FUD-40两者的结肠定位释放效果不明显。大鼠口服灌胃给药50 mg·kg-1的游离FUAC后,盲肠和结肠中药物浓度4小时达到最高,在4~8小时下降很快,而灌胃给与50 mg·kg-1(以FUAC计)的高分子药物(DS:10.3%)的生理盐水溶液后,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FUAC浓度在4~12小时保持较高的浓度,24小时的AUCFUAC是游离FUAC溶液组的1.93和2.09倍;而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脂质体制剂,可能是由于在40℃水化时发生部分水解,给药后出现一个“突释”效应,即使如此,在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后续的药物释放很平稳,在给药后24小时药物浓度还分别保持在26.90±15.84μg·ml-1和21.04±10.18μg·ml-1。这一研究表明: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具有一定的结肠定位释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