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进入对于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影响。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外资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资的进入对于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根据跨国公司理论中最为经典的特定优势学说,企业要成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自身必须拥有特定的垄断优势,而技术资源就是特定优势不可或缺的内涵。作为一种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和非完全排他性的特殊资源,技术资源存在着向外溢出的可能,因此,外资的进入也就具备了形成技术外溢、从而推动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可能性。
本文首先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之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在阐述外资基本理论时,除了特定优势论、内部化理论、折衷理论等经典学说外,本文更是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理论新进展,给予了系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尽管如前所述,外资的进入存在着技术外溢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个必然的过程。除了跨国公司极力阻止其技术资源溢出的行为之外,东道国自身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外溢效应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从对已有文献的考察来看,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并不确定,得出外资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不具甚至具有负外溢效应结论的研究都是存在的。那么,进入中国的外资究竟对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基于最新的面板数据集,本文对爿铧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来华外资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特征,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稳健性,本文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别对外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检验。区域层面检验中,本文依托生产函数分析框架构造计量模型,并且在检验中引入了吸收能力的概念,用以反映不同地区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导致的在吸收、掌握新技术方面的能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外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外资的进入并不必然会起到推动国内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作用,吸收能力是决定能否从外资处获得技术外溢的关键因素。只有当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时,外资的技术进步效应才会出现。
行业层面检验中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的困扰,本文采用了两部门分解法,即通过研究外资是否对内资企业的产出造成影响,来间接判断技术外溢效应是否存在。实证检验发现,外资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从区域角度来看,存在着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但从行业角度来看,这种外溢效应并没有出现。针对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可能的但却有待于进一步去证实的假说,即原因在于外资在区域和行业方面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考虑到高技术产业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本文还着重对外资与内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作了专题研究。研究表明,外资的进入对内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从高技术产业外资的投资额、总产值、产品出口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针对高技术产业的计量分析也表明,外资的进入对内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计量结果也从侧面显示出一个问题,即内资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存在不足,进而导致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出现短边效应。以上分析事实上主要针对的还是生产型投资。近年来跨国公司来华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而研发型外资较传统生产型外资的知识密集度更高。依托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借助案例分析方法,本文进一步对研发型外资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外资机构的进入对内资企业研发主动性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对国内科研院所在科研方向和科研方法的改进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发型外资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然需要继续通过制度、方法创新来着力吸引外资,在尽力抑制外资负面效应的同时,积极利用其有利的因素;二是要通过科学、合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强化技术吸收能力,以最大化从外资处获得的技术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