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覆盖度(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统计区面积之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气候参数,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研究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及其变化,对生态系统环境变化起重要作用,对水文、生态、全球变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植被覆盖度的定义和意义,归纳了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主要有地面测量和遥感测量两种方法。分别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理论、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介绍了参数取值的推导过程,进而确定了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本文选择用该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估算的原因是,该模型原理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是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适用于各种植被覆盖类型,同时适用于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在改进后的模型基础上,以北京市郊区怀柔区为例,获取该区1992年和2004年的两期Landsat TM影像,对两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1992年到2004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地理地貌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区十几年来植被覆盖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及趋势。该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北部山区植被保护较好,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东南部植被退化相对较严重。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建设对植被覆盖影响较大,进一步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