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及人口的增长,都江堰市人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状态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合理利用资源,有必要准确客观及时地掌握该地区的发展状况。通过计算都江堰市的生态足迹,可以了解都江堰市的发展是否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它的发展对外界的依赖性有多少。
本文将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都江堰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结果表明:
1、都江堰市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和原材料,使得近年来生态足迹大量增加:8年时间(1996年~2003年)增加了9.356%;而环境的破坏又使得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8年时间减少了6.661%。因此造成人均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到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4966hm2/人,生态赤字总量达到898110.0hm2,相当于都江堰市幅员面积的7倍,也就是说,都江堰市发展需要所占用的生态服务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本身可承载的能力。
2、从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来看,都江堰市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3.6229hm2/万元下降为2003年的1.5443hm2/万元。这说明都江堰市的资源利用效益在不断的提高,资源利用方式正逐步从粗放型转向节约型、集约型。
3、从历年生态足迹构成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占整个生态足迹的比重很大,是影响都江堰市生态足迹变化的最重要因素。2003年,二者贡献率分别为78.14%和16.65%。
4、从都江堰市生态足迹空间布局来看,生态赤字区域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或是工业较发达的区域。生态足迹的供需变化与人口、GDP、城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各乡镇生态效益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与各个乡镇的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