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斯·默多克(1919—1999)是二战后英国文坛上最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之一,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道德哲学家。默多克的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40多年里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26部小说、5部哲学作品、6部戏剧及2本诗集。一直以来,文学评论家们就关注文学与伦理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默多克的作品尤其体现了其对于文学与伦理学之间密切关系的关注。小说成为她阐述自己哲学和伦理学观点的工具,她从未停止思考关于人类道德的问题,并将善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小说创作。虽曾6次获得英国文学布克奖的提名,但出版于1978年的小说《大海啊,大海》是默多克唯一一部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讲述了著名的戏剧导演查尔斯·阿罗比从伦敦剧院退隐到海边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以及求善的精神之旅。从一开始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世界里,控制他人,满足自己的私欲,到后来经历了各种偶然事件以及詹姆斯的劝说帮助,查尔斯终于越过阻碍,接近善的终点。他回到伦敦,过上了真实的正常的生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文学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柏拉图的洞穴喻,解读了小说《大海啊,大海》中的主人公查尔斯的精神成长历程,借以阐释默多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关于善的观念。论文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理论基础,包括文学伦理学,默多克的“善”的理论以及艺术作品和道德的关系。第二章分析了默多克对于臆想与自我的解读以及主人公查尔斯表现出的各方面的臆想与自我的举动。第三章论述了查尔斯在詹姆斯的帮助与教化下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做出反省,走上了正确的求善之旅。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只有克服主观臆想,感知并关注他人的存在,接受现实世界里的偶然性,才能真正做一个道德向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