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计异象的存在性实证研究——基于金融危机以来A股市场的数据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pi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计异象是由于市场未能准确区分会计应计和现金流量对未来盈余预测的不同持续性,形成了错误的市场定价从而出现超额收益的现象。应计异象研究是一个交叉性课题,涉及到会计准则制定、资本市场效率、投资策略实践、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行为金融学等各项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利用2008年到2011年的数据,仿照Sloan(1996)的思路,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应计异象进行了研究。持续性检验结果显示,应计利润对未来盈余预测的持续性小于现金流量,盈余总额的持续性取决于其各成分的构成比例。通过对三年的混合样本进行Mishkin检验发现,我国市场高估了会计应计的持续能力,但却对现金流量做出了正确定价。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期间投资者的注意力发生了改变,由“功能锁定”于盈余转变为适度关注现金流量,所以造成我们的实证结果与前人结论出现差异。虽然市场存在错误定价,且样本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月份最低应计组的超额收益率大于最高应计组,但买入最低应计组股票、卖空最高应计组股票构造投资组合却无法获得显著稳定的年超额回报。套利策略的收益大小在各年度之间波动很大,甚至在2011年出现了负的收益率,与应计异象的结论完全相反。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剔除了样本中的亏损公司,但是当控制住中国ST制度及退市制度对亏损公司的影响之后,同样没有证据表明应计异象的存在。因此我们认为中国A股市场不存在应计异象。   无法避免地,我们的结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金融危机后年限较短,样本数据时间序列较短,无法纵观全局得到较为普遍的结论;二是由于本文样本区间为金融危机期间,投资者对应计和现金流量的注意力可能与正常情况下有所不同;三是我国独特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因素等可能会影响到应计异象检验的结果,而本文没有考虑到。所以有关应计异象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家庭金融领域主要研究家庭个体层面的资产参与行为和资产配置行为,例如研究家庭收入、财富、教育程度、健康水平以及是否拥有住房等个体特征对其投资组合决策的影响,试图解释股
2016年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升级引领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国际经济形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为了适应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先后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