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不断呼吁语言测试界为考生提供更加清晰、详实的能力评价信息(如Brindley,1991;Hudson,2005),外语考试已广泛应用各种语言能力量表来辅助分数解读,旨在就语言教学、学习与测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公开透明、连贯有序且卓有成效的讨论(North,2000)。然而,针对专门用途英语能力量表开发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与当前形势下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与测试飞速发展的趋势并不相符(Swales,2000)。目前,中国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商务英语课程、培训项目、测试产品以及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Zhang,2007,2013)。但是,商务英语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能力评价标准,缺乏各体系间的科学衔接,许多问题也因此凸显。本研究立足于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从写作能力入手,研制开发符合中国学习者特点的商务英语能力量表,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度验证。为此,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依托实证数据开发中国高校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2)基于专家判断的描述语归类和等级划分效度如何?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量表开发方式,结合采用混合研究中的顺序探究设计(量表开发阶段)和并行三角互证设计(量表效度验证阶段)方法,主要围绕以下五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研究者收集并回顾了用于描述商务英语能力的现有量表,通过系统分析此类量表的框架内容、开发方式以及效度研究发现,总结其优势与不足,汲取先进经验,明确构建中国高校学生商务英语写作量表的基本思路。第二阶段,以Tardy(2009)提出的―体裁知识‖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回顾商务英语典型写作活动相关文献(如Taillefer,2007;Yu,2014),初步创建量表的描述框架。与此同时,通过参考现有语言能力量表、商务英语教学大纲、测试大纲、教材等资源,大量收集描述语,建立源描述语库。第三阶段,组织15位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教师,以工作坊的形式对源描述语进行筛选、改写和整理,提升此类描述语在中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明晰度、准确度和相关度,并将筛选出的描述语归类纳入相应的量表框架参数体系中。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用以调查中国高校商务英语学习者对描述语难度等级的理解和判断。第四阶段,首先,对572名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Rasch模型分析问卷数据,计算出描述语的相对难度值,去除不拟合项,同时筛选出最佳描述语,用于构建综合量表。随后,确定描述语的难度值和分级点,使量表的各个等级之间尽量做到连续且等距,初步完成量表开发。第五阶段,即效度初探阶段,邀请十位专家(五位语言专家和五位行业专家)重新判断初始量表中描述语的归类和等级,并将结果与初始量表进行对比。通过后续访谈探究专家描述语分类和等级划分的理由,根据专家意见对量表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量表效度。量表定稿共包含80条描述语,由15个分量表构成,从三个等级描述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在英语为母语或二语环境下开发的语言能力量表相比,该量表呈现出许多差异。例如,便条写作技能虽然为许多国外英语能力量表所重视,但是在中国的商务环境中,对该技能的强调却显得脱离实际。此外,本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知识等非语言因素不但是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被分级描述,这一结果对修正传统的纯语言类商务英语写作评分标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最后,在量表效度验证阶段,语言专家和行业专家关于描述语归类和难度等级判断方面的差异表明,专门用途英语量表开发者应综合考虑并有效结合语言教师和行业专家意见,这是保证量表效度的重要前提。本研究立足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以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为研究对象,首次尝试开发了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量表,并且对该量表展开了初步的效度验证。该量表以成熟的理论为基础,以实证数据为依托,参照先进统计方法制定而成,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不仅是对商务英语写作能力进行描述的有益尝试,其研究成果对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的量表开发与理论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