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人类地球低轨道载人航天相关技术日臻成熟,国际空间站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等地球低轨道资源初步形成的背景下,载人月球探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再一次成为各航天大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热点。与“阿波罗”任务不同,现今提出的各类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模式更注重其可持续性以及对各类飞行器的可重复使用,更倾向于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以及现有的地球低轨道空间资源来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为空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地球低轨道载人航天相关技术日臻成熟,国际空间站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等地球低轨道资源初步形成的背景下,载人月球探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再一次成为各航天大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热点。与“阿波罗”任务不同,现今提出的各类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模式更注重其可持续性以及对各类飞行器的可重复使用,更倾向于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以及现有的地球低轨道空间资源来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为空间港、以月球轨道空间站为空间港以及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和月球轨道空间站为空间港的三类可重复使用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模式。本文正是围绕这三类飞行模式中存在的轨道问题,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空间站轨道面约束下地月\月地转移轨道的建模与特征分析,对满足三类模式中货运补给需求的小推力地月转移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地月空间运输系统的重复使用提供可行性依据。将地月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地球表面往返地球低轨道的穿越大气层部分,以及地球低轨道往返地月转移空间或月球空间的自由空间飞行部分;从速度增量需求的角度,对地月空间运输系统在自由空间的重复使用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级火箭载荷比介于4%~16%时,其可支持基于大气减速的地球低轨道往返月球低轨道,以及月面往返月球低轨道的飞行任务。2、开展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为空间港的可重复使用载人月球探测转移轨道设计及特性分析。基于圆锥曲线拼接模型建立了地球低轨道空间站轨道面约束下的地月往返转移轨道设计模型;分析了地月往返转移轨道的轨道转移窗口、速度增量及转移时间特性;在月固坐标系下给出了空间站轨道面约束下的可达月球低轨道范围;利用高精度动力学模型对地月往返转移轨道进行了参数修正。3、开展以月球轨道空间站为空间港的可重复使用载人月球探测转移轨道设计及特性分析。在圆锥曲线拼接模型下,解析式地提出了快速求解月球轨道空间站轨道面约束下的地月往返转移轨道迭代设计算法;分析了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及轨道转移窗口随月球轨道空间站轨道倾角、轨道高度的变化特征;完成了高精度动力学模型下的地月往返转移轨道设计。4、研究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和月球轨道空间站为空间港的可重复使用载人月球探测转移轨道设计方法。在圆限制性三体模型下,提出了地月\月地直接转移可达集概念,并对可达集的对称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求解最小近月距地月直接转移轨道对地月直接转移可达集进行了数值分析。基于近月三脉冲数学模型,提出了全月覆盖的最小燃耗地月直接转移轨道设计模型,并在月固坐标系下给出了从同一轨道面出发到达任意月球低轨道所需的近月三脉冲速度增量分布图;构建了地球低轨道空间站往返月球轨道空间站的转移轨道设计算法,并对连续轨道转移窗口内的速度增量和转移时间进行了特征分析。5、研究可重复使用载人月球探测中地月货运补给的小推力地月转移轨道设计。围绕小推力地月转移的月球捕获关键问题,基于Jacobi积分和零速度面首先建立了月球捕获的充分条件,提出了包含推力方向、推进效率以及飞行控制序列的小推力地月转移制导律;然后,基于常微分方程解的参数连续性理论,提出并证明了月球捕获集定理,以保证飞船被月球捕获;最后,基于月球捕获集定理开展了不同推力大小、不同推力效率阈值下的小推力地月转移轨道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小推力地月转移制导律对导航误差和开关机误差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设计结果在燃料消耗上同最优解相当。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以地月空间站为空间港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模式中的相关轨道问题,为可持续载人月球探测体系论证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载人探月序列任务的设计与仿真,可以解耦多个飞行任务,有效减小任务规模,提高任务成功率,对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环月空间站的载人月球探测序列任务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轨迹成型法。利用逆动力学解析法,建立了改进春分点摄动方程的逆动力模型,由此提出伪春分点有限傅里叶级数设计方法,研究了面内多圈大偏心率转移以及深空转移的小推力轨道设计。针对三体条
水面航行器、水下滑翔机、海洋机器人、导航浮标等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探测和海洋权益维护的关键技术装备,缺乏高效可靠供电方式是制约上述装备走向实用化的技术瓶颈之一。结合当前海洋工程装备高效供电方式缺乏的现实需求和现有大型波浪能转换装置难以直接用作小型海洋工程装备供电模块的技术障碍,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自适应对转式运行机理的小型波浪能转换装置,转换装置的核心换能部件即为波浪能吸收器。新型波浪
当前,空间碎片环境日益恶劣,对于空间环境的治理任务迫在眉睫,亟需发展一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及强通用性特点的主动式空间碎片清除系统。空间柔性网抓捕技术以其成本低、容错率高等应用优势,特别适合于对空间碎片这类非合作目标的捕获,已成为当前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低轨空间碎片清除为应用背景,以空间柔性网抓捕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仿生学理论与方法开展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批量低轨空间碎片清除方
超燃冲压发动机中液态燃料的雾化及混合性能对发动机性能有决定性作用。液态燃料垂直喷入超声速气流中的变形、破碎及雾化特性的研究是建立燃料分布模型的基础。本文采用高速激光阴影、显微成像系统及相位多普勒分析仪(Phase Doppler Anemomitry,PDA)着重研究了液体射流近场的流场结构、射流轨迹、表面波特征及液滴空间分布,建立了射流轨迹模型,揭示了表面波产生及发展机理。采用VOF(Volum
薄板构件广泛应用于飞机的关键部位,其质量可靠性自然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对于宏观缺陷,目前存在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对于引起这些宏观缺陷的主要原因,如疲劳、蠕变、腐蚀等,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方法对其过程进行监测与评价。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超声非线性效应与材料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非线性超声参量可以随着材料损伤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地改变。对于薄板构件的检测,超声Lamb波是较为合适的
风暴轴是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全球热量及水汽的输送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的应用,研究中小尺度海洋涡旋对风暴轴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理解风暴轴的发展和演变机制,有助于完善中纬度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对于预测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比较不同海温分辨率时期风暴轴的差异,阐明了海温分辨率的提高对风暴轴的影
台风双眼墙(CEs),又名同心眼墙,是强热带气旋(TC)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结构特征,双眼墙的形成(SEF)以及内外眼墙的替换过程(ERC)会导致TC强度和结构发生突变,大大增加了 TC强度预报和风雨预报的困难。海气相互作用是影响TC发展的重要物理过程,TC经过后引起的冷尾流和强烈的海浪直接影响海气间的能量交换。为了研究海洋对CEs的影响,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成功模拟出S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低至几赫兹高到几千赫兹的振动激励,剧烈的振动和冲击载荷使航天任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严重威胁。随着航天器对结构减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工程结构越来越难平衡承载能力和质量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受山羊在悬崖间奔跑和跳跃时其腿骨轻松自如对付落地冲击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基于山羊腿骨微观组织构造和结构的仿生减振结构设计思想,并围绕密质骨微观结构分析、仿生交错复合结构设
本文主要以直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针对压力梯度作用下超声速湍流边界层的相干结构演化规律,三维流场组织结构以及湍流统计特性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研究思路,将壁面曲率效应与压力梯度解耦开来,既分别研究了单纯平板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在逆压梯度(APG)和顺压梯度(FPG)作用下湍流结构及统计特性的响应规律,同时还将相同压力分布条件下曲率壁面耦合的压力梯度效应与单纯压力梯度效应进行了
对失效航天器的在轨修复是当前航天领域的热点问题,而航天器相对翻滚目标近距离姿轨控制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失效航天器由于没有姿态控制,一般表现为在轨道上自由翻滚,而这为近距离操作带来巨大挑战。论文以此为背景,开展航天器相对空间翻滚目标近距离姿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相对翻滚目标的绕飞与悬停控制问题,分别提出了强迫绕飞控制策略、基于模糊和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的悬停控制方法。(1)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