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它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形成的一种良性病变。它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但近些年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剖宫产、人工流产术、宫内节育环的应用增多有关。根据病灶的范围,将子宫腺肌病分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和局限型子宫腺肌病。传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非侵入性技术,其优势是可以准确破坏靶细胞,而不损伤周围组织,从而达到无创治疗的目的。但对于两种病变类型的子宫腺肌病是否均适用于HIFU治疗,目前仍值得关注,除此之外,靶组织的生物学特点也会影响超声能量的沉积,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子宫腺肌病对超声消融剂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为临床病例筛选及预后提供参考。同时探索不同灌注特征的子宫腺肌病对超声消融剂量的影响规律,对优化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通过分析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患者治疗中和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痛经及月经量过多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超声消融弥漫型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评价子宫腺肌病的血流灌注特征,探讨血流灌注特征的指标与超声消融剂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超声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297例,其中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弥漫组)177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局限组)120例,并于治疗后1天行MRI检查,随访于治疗后1、3、6、12、24、36个月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的消融结果、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及月经量情况。2.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超声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09例,入院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子宫腺肌病的血流分布状态,治疗前行超声造影并储存图像,采用聚焦超声消融系统自带软件定量分析超声造影资料并记录增强时间及增强灰度,确定灌注模式,治疗后1天行MRI检查计算消融率及能效因子(EEF),比较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同灌注模式对治疗剂量的影响,并分析EEF与血流分布状态、增强时间、增强灰度、灌注模式的相关性。结果1.2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HIFU治疗,消融发生率为99.33%(295/297),随访时间3~50个月,其中弥漫组177例、局限组120例。弥漫组及局限组消融率分别为25.38±13.39%和44.30±1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U治疗中弥漫组较局限组发生皮肤烫的风险增加1.82倍,局限组较弥漫组发生腹股沟区痛的风险增加2.00倍。297例中,64例(64/297,21.15%)因并发症接受简单治疗[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学会(SIR)-B级],其中弥漫组与局限组分别为38例(38/177,21.47%)和26例(26/120,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SIR-C~SIR-F级并发症。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及月经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痛经症状总缓解率在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分别为73.51%(197/268)、60.71%(136/224)及46.83%(59/126);且在治疗后24个月及36个月局限组痛经缓解率均高于弥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过多症状总缓解率在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分别为68.63%(140/204)、63.64%(105/165)及45.92%(45/98);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HIFU治疗,消融发生率为100%(109/109)。所有患者在HIFU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生SIR C~F级并发症。109例患者中血流分级为0级的患者有5例,Ⅰ级有60例,Ⅱ级有39例,Ⅲ级有5例,其病灶体积及平均功率分别为85.05±81.17cm3、150.39±107.24cm3、218.08±147.91cm3、246.82±164.46cm3和360.80±59.78W、383.77±25.24W、391.95±20.17W、400±0W,四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血流分级的治疗剂量、能效因子(EEF),以及病灶周边及内部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流分级与EEF无线性相关性(P=0.345);109例患者中同步增强型有67例,缓慢向心型有42例,两种灌注模式下的无灌注区体积(NPV)、始增时间、增强灰度分别为63.96±53.61cm3、15.36±6.83s、43.04±17.69和41.89±39.57cm3、18.23±6.26s、35.79±1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灌注模式下的治疗剂量和EEF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灌注模式、增强时间、增强灰度与EEF无线性相关性(P=0.102、0.686、0.418)。结论1.在严格控制消融范围的情况下,对弥漫型与局限型子宫腺肌病同样行超声消融是安全、可行的。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局限型与弥漫型近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局限型优于弥漫型。2.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用于评价子宫腺肌病的血流灌注特征是安全的。子宫腺肌病血流分级越高,超声消融所需平均功率越大;同步增强型较缓慢向心型灌注时间短,强度较大,但消融结果及剂量均无明显差异;子宫腺肌病的血流分级、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强时间、增强灰度、灌注模式对超声消融剂量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