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基因组中核苷酸替换侧翼序列特征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核苷酸的替换依赖于上下游序列的碱基组成,对于核苷酸替换的相邻位点研究有助于理解核苷酸替换、DNA蛋白质互作以及DNA修复等生物过程的基本发生机制。而目前关于核苷酸替换对相邻位点依赖性的研究中,CpG二联核苷酸的高突变效应最受关注。许多替换相邻位点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人类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中。相对熵作为信息论中的研究工具,可以被用来分析遗传信息。本研究基于相对熵的研究方法,在细菌基因组中研究替换的侧翼序列特征,引入更为准确的阈值计算方法,并进一步通过相对熵贡献的研究,以期探明侧翼序列特征产生的原因。实验结果本研究选择全基因组序列长度较短的20种细菌基因组,选择三种亲缘关系较近的菌株进行全序列比对。通过编程在比对结果中查找替换位点信息,并记录其上下游序列各位点的碱基组成,并进行相对熵计算,通过相对熵的作图来评估替换的相邻位点效应。在细菌基因组中,大多数替换的+1与-1位点的相对熵较高,说明相邻位点的碱基组成与背景序列碱基组成的差异,随着与替换位点距离增大而减小。同人类和哺乳动物基因中的研究结果相似,细菌基因组的部分替换类型侧翼序列存在3碱基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的产生原因目前被认为是原始序列编码基因的密码子第三位碱基组成不均匀。本研究使用大鼠小鼠的直系同源基因比对数据,通过设定较为严格的背景序列碱基组成频率,发现去除同义密码子偏好后的替换位点侧翼序列仍存在振幅较小的3碱基周期特征。每个位点的相对熵都是由四个碱基的单独计算结果求和得到,通过计算每一个碱基对于整体相对熵的贡献差异,可以找出一些二联核苷酸的替换规律。本研究发现TA二联核苷酸倾向于发生替换,此外,CG二联子易于替换为TG或CA,这符合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的CpG高突变效应。结论本研究基于相对熵的研究方法,探明了细菌基因组中替换的侧翼序列特征,引入相对熵贡献,发现了细菌基因组中存在的CpG高突变效应。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替换的侧翼序列特征差异越小。同义密码子第三位碱基组成的偏好并不是3碱基周期性产生的唯一原因。
其他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作为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在蛋白折叠方面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并且已经发展成为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对很多重组蛋白药物实现了成功复性。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是蛋白折叠是在固定相表面进行的,因此固定相的性质对蛋白的折叠起到了很大作用。本实验室近期合成的具有离子交换和疏水两种机理的二维色谱填料,仅用一根色谱柱,就可以实现HIC-IEC或IEC-HIC的二维色谱分离效果,这种新
根瘤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根瘤菌侵染植物根部细胞,植物根部细胞分化,根瘤的成熟和固氮。在结瘤过程中,宿主植物根部细胞大量基因差异表达,构成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结瘤素基因是在结瘤过程中特异表达或表达增强的豆科植物基因。目前,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日本百脉根(Lotus japonicus)中的许多结瘤素基因已经被分离鉴定,但是对于豆科树种,如
本文主要运用常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以及分支方法,研究了两类具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模型,并讨论了该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全文内容共分为四章,每个章节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引言,先介绍无时滞的食饵-捕食系统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再引入具有单时滞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然后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第二章研究一类无时滞的具功能反应的食饵与捕食系统,利用微分方程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阳明胃经穴位对外伤性脊髓损伤(TSCI)大鼠受损脊髓Ca MKII mRNA及蛋白表达、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大鼠按照不作电针干预、作督脉穴位电针刺激、作足阳明胃经穴位电针刺激3种干预方式平均分为损伤对照组、电针对照组、胃经电针组,每组平均分为1、2、3、4周亚组,钳夹法复制TSCI大鼠模型,对比各组各时间点BBB功能评分、采用qRT-PCR及Western b
昆虫免疫反应包含由IMD和Toll通路介导的抗菌肽的表达、酚氧化酶催化的黑化反应以及血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家蚕被驯化已经5000多年,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并且家蚕是首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鳞翅目昆虫。因此,家蚕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的鳞翅目模式之一。铁离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为细胞代谢所必需,参与细胞和机体的多个代谢途径和反应。细菌侵染影响铁离子在昆虫体内的含量与分布,这为理解细菌和昆虫的相互作用提
植物叶片是植物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植物叶器官的发育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特异性,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叶片的发育机理研究对于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拟南芥叶形突变体是研究叶片发育分子机理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从拟南芥激活标签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两株叶形突变体abs5-1D和abs7-1D,并证明突变体的叶片表型是分别由At1g68810和At2g32460的表达量升高导致。光合作用是植物将
本研究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为靶标,分别设计构建茎部长度为21 bp、27 bp和29 bp的shRNA表达载体,通过转染细胞和显微注射对不同茎部长度的shRNA表达载体在小鼠细胞及个体水平的干扰效应做一系统的评估并优化条件,以期建立、提高并完善小鼠基因沉默技术体系,为小鼠个体水平的RNA干扰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和资料。1.从13.5 d的绿色荧光小鼠胎儿中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胰蛋白酶
学位
学位
必要基因是维持物种存活、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最小基因集。由于对必要基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因此鉴定这类基因一直都是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先前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技术将基因随机或者系统地失活,进而基于物种的存活与否评价它们的必要性(例如:单基因敲除、RNA干扰、转座子突变等)。然而由于时间与资金的限制,此技术在许多物种中一时还难以实现(例如在基因组水平识别人类的必要基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