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内蒙古大成梁地区寻找隐伏铀矿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铀矿资源为国内外重要的稀缺战略性资源。随着铀矿矿产资源勘查战略向深部及厚层覆盖区的转变,传统的矿产勘查技术受到了很大制约。特别是在第四纪厚覆盖区,一直是矿产勘查的“盲区”,同时又是我国新一轮战略矿产资源勘查最有可能获得重大发现的地区。  本论文依托于桂林理工大学隐伏矿床研究所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合作研究项目。为解决第四系厚覆盖层下深部找矿的难题,本文在收集和总结前人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地电提取测量(CHIM)、土壤热释汞测量(Hg)、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Con)等三种地化新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大成梁砂岩型铀矿区6条勘测剖面线开展了应用找矿预测研究,并结合工程揭露的剖面对比研究后,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通过在工程揭露的已知剖面上方开展,以地电化学测量法为主的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大成梁第四系厚层覆盖区进行隐伏铀矿的勘查和找矿预测是可行的,同时也为该类似地区的找矿提供了技术依据;  2.通过已知剖面试验,在大成梁地区归纳出地质-地电化学找矿标志,并建立了一套砂岩型铀矿的地质-地电找矿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更直观的评价依据,同时也可以用于指导寻找类似隐伏砂岩型铀矿;  3.利用了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对 Pb、Zn、Cu、Ag、Ti、Th、Mo和U等元素组合异常形态、渐变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和土壤热释汞异常分布情况,确定出科学的地化找矿指标:以 U、Th、Ti、Mo可以作为主要指示元素。  4.通过统计各个元素异常的面金属量可看出,研究区由东北往西南主成矿元素异常逐渐减弱,标示测区东北部为寻找隐伏铀矿的重点部位。  5.以找矿模型为依据,分析该区地电提取异常、土壤热释汞异常、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及其在地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在大成梁测区共圈出6个找矿远景区,其中Ⅰ类靶区2个,Ⅱ类靶区2个,Ⅲ类靶区2个。
其他文献
葫芦沟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之豫西断隆西部,南与金堆城坳陷毗邻,北与汾渭地堑相接,在成矿区域划分上属于小秦岭-崤山金银铅钼矿带的西段。区内广泛分布太华群基底变质岩系,
漓江河流地貌是漓江水资源、水环境和旅游经济的载体,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漓江地貌研究是所有漓江研究的基础。掌握漓江地貌时空变化特征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秦岭造山带(QOB),呈近东西走向延伸2000余千米,其作为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之间的不规则大型汇聚带,经历了复杂的俯冲-碰撞-伸展的构造演化旋回。秦岭岩群(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