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使用熏香的历史由来已久,战国时期高级贵族中使用熏炉的现象已经比较常见,而汉代则达到了熏香文化发展的小高峰。博山炉即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熏香用具,其与普通熏炉的区别在于盖顶的山峦形纹饰。此造型特点是汉代山岳崇拜和求仙思想在生活器具上的体现。博山炉出现以后便逐渐在各地占据了熏炉中的主要位置,并且越晚所占比例越高。早期博山炉多铜质,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后期以陶质为主流,更多见于平民墓葬,也体现了其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山东地区是汉代多元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地自战国时期即是儒、道、墨、阴阳等诸家思想的交汇碰撞之地。而汉武帝时重用的方士们更是多自此地。本地区也发现有一定数量且造型独特的博山炉。通过对此地博山炉进行基本信息归纳和类型学研究,可以初步了解这类器物的演变过程及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对出土博山炉的典型墓葬进行个案分析,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而通过对制造工艺和造型特点等进行分析,于这一地区的汉代生活和社会心理状况的研究也大有裨益。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博山炉的研究现状简单梳理,并对其命名原因进行探讨,确定博山为重山之意,表现在实物上即是层层山峦;其次对不同质地的博山炉与普通熏炉的出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博山式器盖出现于非熏炉式器物的现象进行初步研究,认为战国以来的博山饰是博山盖器物造型的来源;然后对山东地区博山炉的出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将其置于此地出土的汉代熏炉中展开类型学研究,并选择两座出土博山炉的典型墓葬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存在的社会背景、实际功能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心理;随后将山东地区与关中、重庆和广州地区进行对比,展示在汉代大一统文化体系下各处博山炉的异同;最后对文章论点加以总结。本文的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博山炉在西汉中期出现,晚期出现小高潮,而到了东汉前期却几乎消失,至后期又偶有发现。就社会属性而言,山东这些出土汉代熏炉极少出自平民墓葬,即使是陶质也基本出自中下层官吏及其眷属或中小地主墓葬,一些铜质更是出自于诸侯王或侯爵一级墓主人的家族墓葬。究其原因,应该是西汉中晚期求仙观念只在山东贵族中先行,平民则是奢侈或不可僭越的。与重庆、广东等地区相较而言,本地区博山炉的流行程度不及上述地区,器型变化也略显特色不足。追溯其社会思想根源,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民间信仰——西王母的逐渐流行并取代了博山炉所代表的海中仙山在民众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水利建设历来是国家建设的重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共建的大事。做好水利建筑在建工地的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并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
直接言词原则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要求法官必须直接面对证据、接触证据,亲自调查和采纳证据。同时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不允许在法庭上书面证言。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的过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突飞猛进,其发展速度令世人惊叹。未来二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深化阶段,如何公平而有效地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仍是地方政府面临的
发展性评价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教育工作者对其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更需要有细致的实践操作机制作为支持。美国普通高中丰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学分制"自主选择为中
变电站设备巡视是关系电网安全的重要工作。从与巡视质量有关的两起事例入手,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具体的原因,从培训、管理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巡视质量的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齐鲁晚报》1996年至2010年15年问的老年人报道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讨《齐鲁晚报》老年人报道究竟构建了怎样的老年人形象,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受哪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科收治的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构成我国的主体民族,其余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
文化行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行业的发展,在许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