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轫于美国,90年代开始迅速向全球扩展。2000年世界总发行量达到3500亿美元。在美国,从1990年到2003年底,发行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7%,MBS市场已成为仅次于联邦债市的第二大市场,2003年底达3.14万亿美元。澳大利亚被认为世界上第二大ABS/MBS活跃市场,2000年的年发行量超过300亿澳元。许多南美、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实践。亚洲继95年兴起之后,在香港、日本、韩国等地迅速发展。据标准普尔估计,今后几年内该地区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潜力将以25%的速度增长。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早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92年三亚市丹洲小区将800亩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而发行的2亿元地产投资券。此后,资产证券化的离岸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年来,各方面都密切关注着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资产证券化方案和产品构想。但中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实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操作!中国目前的不良资产总值已将近5000亿美元,自从2万亿人民币的银行不良资产交给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后,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探索已刻不容缓,而资产证券化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其研究也就更显紧迫和重要了。资产证券化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是无法估量的。现在研究这样的课题,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资产证券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金融、证券、法律、会计和税务等各方面,本论文将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资产证券化展开了研究,运用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以及税务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特别是站在一个公共管理的高度分析问题。从微观到宏观,并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经验,研究现有法律制度下面临的障碍,探讨适合我国本土的资产证券化模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框架体系,加快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从而使资产证券化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