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FAO在1983年对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要求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买得起和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要求市场上要有充足的粮食供给和稳定的粮食价格。而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收益率相对日益降低,而农户面临更多的机会选择,使得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加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供应量增加的空间已很有限。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
我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不断运用政府储备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为稳定粮食市场、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多努力,有效的平抑了93年的价格上涨并保持了本世纪初的价格稳定。但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市场还是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价格涨跌,特别是近几年,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净进口也持续增加,但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价格的走势并不伴随产量和净进口的增加而降低,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用粮食库存变化来解释。粮食价格是粮食市场上供求状况的直接体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状况除了受到当期产量、净进口和消费量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库存变动的影响。在库存的形成时期,粮食虽未被实际消费掉,但却在当期减少了市场上的供给量,因此可以看做是当期需求的增加,对价格有正向调节的作用;而当库存形成以后,会在以后1期或者几期释放出来,从而增加了市场上的粮食供给,对价格反向调节。库存的这种对粮食市场在以后几期的持续影响被看做是库存的滞后影响。而如果发生持续的库存增加或者减少,将会产生较强的滞后作用,影响到未来市场粮价走势,如果这种作用超过产量、消费量、净进口等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时,会并使得粮食价格不与这些因素的变动相吻合,如果这种作用超出了政府的调节能力,则市场价格较易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库存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从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库存主体的行为特征,对库存的作用机制和其对市场的影响做了理论上的推测和判断,同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库存对供给、需求进而对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存变化对粮食价格存在滞后影响,且与粮食价格负相关,对未来粮食价格的走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预期一致。同时还发现,库存对于供给市场的调节要优于对需求市场的调节。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提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要注重从总量上的调节,且应侧重于供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