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为研究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和C、N、P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对植物和土壤进行生态化学计量研究,可以判断限制性元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高低。红树林是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具有适应海潮浸淹生理机制的木本植物群落,是近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2019年对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自然林与人工林、广西北海七星岛被互花米草入侵的红树林进行调查并采样,对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碳、氮、磷含量测定与统计分析,从而对北仑河口潮带不同梯度上红树植物的叶片及土壤不同剖面的化学计量特征差异、自然林和人工林叶片及不同剖面的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差异、被互花米草不同程度入侵后的红树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差异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广西北仑河口高、中、低3个潮带梯度中,红树植物叶片平均C、N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梯度的平均C含量表现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而平均N、P含量在不同潮间带之间的高低情况表现一致,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不同潮间带间环境各异,造成营养元素含量具有差异性。三个梯度的平均C:N比值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减小;N:P、C:P平均比值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高潮带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与高、中、低三个潮带的白骨壤(Auicennia maeina)及低潮带的平均值差异显著(P<0.05)。(2)广西北仑河口自然林中的红树植物叶片C含量为404.97±4.15mg/g,人工林的红树叶片C含量为404.70±3.29mg/g,和自然林的叶片C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其处于同一保护区,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相同有关;自然林和人工林的叶片N含量分别为11.7±0.86 mg/g、9.97±0.30 mg/g,自然林的叶片N含量要高于人工林的叶片N含量;自然林和人工林的叶片P含量分别为0.96±0.02 mg/g、1.08±0.03 mg/g,人工林的叶片P含量略高于自然林的叶片P含量。自然林叶片和人工林叶片的N:P分别为12.21±0.99、9.26±0.18,表现为N限制。本研究区天然红树林和人工红树林的土壤的平均C含量分别为18.94 mg/g和10.99 mg/g,天然红树林和人工红树林的土壤的平均N和P含量分别为(0.90 mg/g、052 mg/g)和(0.24mg/g、0.29 mg/g),自然林和人工林的土壤C含量均变现为30-40cm>0-10cm,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的根系分布于30-40cm。人工林的C:P低于自然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工林的磷有效性较高。(3)北海七星岛红树林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不同程度入侵下的土壤TC、TN、TP平均含量为5.87 mg/g、0.34 mg/g、0.44 mg/g,表层土壤(0-20cm)TC和SOC含量都表现为未被互花米草入侵和受轻度入侵比其它3个程度低,而中底层土壤则反之。而N、P含量,在互花米草的入侵下不受影响。0-60cm土壤的C:N均值为21.76,高于全国土壤C:N的平均值(13),表明该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较慢,土壤N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