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集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综合性于一身,涉及内容广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学生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提高本课程教学有效性,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获得感、幸福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群,易于正确对待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助于构建平安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都尤为重要。但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正确把握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现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经过实证调查,发现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探索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安排、实施状况及效果等都有了整体的掌握。通过整合资料发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取得的成绩有:教师更加注重本课程教学;学科间渗透德育教育。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欠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资源开发不充分;学生欠缺专注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因素有: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完善的学科监管体系;欠缺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认识不到位;教师专业素养偏低;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笔者针对制约因素进行探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转变观念;完善各项监管体系;加强业务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制定合理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教学活动方式;做好教学反馈;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端正学习态度;自律与他律结合。希望这些措施对提高农村小学本课程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