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总结杨世禄医师对中风的病因和病机认识以及他同时重用益气活血药和虫类药治疗肢体偏枯、拘急的独特经验,观察该汤剂对改善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的临床疗效,建立针对起瘫汤的疗效跟踪调查表,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科学归纳分析,比较同类方(如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差异,以证明前方在基于益气活血这一同样治法的基础上,同时重用虫类药更能明显改善脑梗塞恢复期偏瘫侧肌力和肌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法选择脑梗塞恢复期属气虚血瘀证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临床平行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观察60例,随机分为起瘫汤治疗组30例和补阳还五汤对照组30例,均来自重庆太乙堂门诊部。通过治疗前后健患侧肌力和肌张力分级变化(以下简称“分级变化”)、安全性指标等观察,探讨起瘫汤对脑梗塞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侧肌力和肌张力的影响。结果治疗第6周后,偏瘫侧肌力和肌张力变化如下:起瘫汤治疗组偏瘫侧上肢肌力升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偏瘫侧下肢肌力升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升高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偏瘫侧肘关节肌张力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肌张力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偏瘫侧膝关节肌张力降低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瘫汤治疗组和对照组健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变化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纳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侧肌力分级水平降低和肌张力分级水平升高,与古代文献及现代证候研究相一致。经益气活血法治疗后,偏瘫侧低肌力分级水平升高和高肌张力分级水平降低,提示气虚血瘀证可能是脑梗塞恢复期的重要证型,而益气活血法可改善患者气虚血瘀证体征。脑梗塞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偏瘫侧肌力分级水平降低和肌张力分级水平升高,原因在于中风日久,周身元气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助血液运行,“初为气结在经”,迁延日久则“久则血伤入络”,深藏痼留,故瘀滞为患,闭阻络脉,使络道不通,气血不荣,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半身不遂;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双亏,致虚风内动,故肢体强硬痉挛。经起瘫汤和补阳还五汤治疗后,均可改善偏瘫侧上下肢低肌力和高肌张力,经统计分析前者疗效优于后者,可能与起瘫汤中重用虫类通络药有关。虫类药属血肉有情之品,具搜剔伏风,通络化瘀的功效,使顽瘀得化,经脉得通,气血得以充周流通,濡养患侧肢体,肝风得熄,痉挛得缓。起瘫汤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现代药理表明,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虫类药具有以下药理作用:能显著血浆降低纤维蛋白原,缓解血液高凝状态;能显著降低不同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降低全血粘度比值及高低切还原比粘度和RBC压积,使RBC刚度减小,从而增加RBC的变形能力。RBC变形能力增加有利于RBC顺利地通过毛细血管,从而使微循环得以恢复正常并增加侧枝循环。这些作用有利于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防止瘀血或血栓的形成,恢复血液的正常有序状态,改善梗死灶及半暗带血供。所以诸虫类通络药针对脉络之瘀滞阻塞产生较强的疏逐搜剔作用,缓和脉络之拘急、硬化,以令络道通畅而恢复其行气血、荣脑髓之用,从而改善肢体不遂、强硬痉挛等症状。在起瘫汤中,同时重用益气活血和大量虫类通络药这一特点,对于脑梗塞恢复期偏瘫侧肌力和肌张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起瘫汤对健侧肌力和肌张力未见影响,对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未见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