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又称鳑鮍亚科,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除了Rhodeus amarus和Rhodeus colchicus分布于欧洲外,其他种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本研究采集了鱊亚科鱼类部分物种的新鲜样本,同时对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的标本进行了检视,对鱊亚科鱼类的物种分类进行了整理,同时分析了鱊亚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总共检测了515尾酒精和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结合现有文献资料,支持将鱊亚科分为鱊属、鳑鮍属和田中鳑鮍属三个属。其中编属包括37个有效种,鳑鮍属包括12个有效种,田中鳑鮍属包括5个有效种。对所有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分布地和同物异名情况进行了厘定。2.描述了长江下游江西省婺源县鱊属鱼类一新种一条纹鱊Acheilognathus striatus sp. nov.。主要鉴别特征如下:口角须相对较长,略微超过1/2眼径(口角须的长度为眼径的59.8-67.2%);背鳍ⅲ-8-9,臀鳍ⅲ-7-8;尾柄黑纵条向前方延伸明显超过背鳍起点,雄鱼纵条较粗于雌鱼;侧线行至背鳍的下方同尾柄黑纵条相隔一行鳞片;雄鱼的背鳍和臀鳍边缘均镶有黑边。3.描述了福建省长汀县鱊属鱼类一新种—长汀鱊Acheilognathus changtingensis sp. nov.。长汀鱊区别于鱊属其他物种的特征为:背鳍ⅲ-15(偶有14),臀鳍ⅲ-12(偶有11);背鳍灰白色,臀鳍较之背鳍颜色更浅,雄鱼臀鳍外缘镶有白边;其独有的特征是背鳍、臀鳍、腹鳍、尾鳍和头部都分布有散状黑点。以cyt b为分子标记,分析了长汀鱊的系统位置,发现其与大鳍鱊构成姐妹群关系,地理隔离是导致长汀鱊物种分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化时间在5.85百万年前。4.以cyt b基因序列构建了的29尾短须鱊(有须)、白河鱊(无须)组群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有须的个体和无须的个体处于混合分布状态,并不支持两者各自形成独立的单系。形态度量性状的数据也说明两者有较大重叠,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来。故此认为原来将无须的个体鉴定为白河鱊是无效的,白河鱊应为短须鱊的同物异名。5.以cyt b基因和RAG 2基因为分子标记,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三种方法重建鱊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鱊属和鳑鮍属构成单系类群;而对于田中鳑鮍属,不同的方法结果有所差异。6.对鱊亚科鱼类3个属20个代表种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结构进行了研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鱊亚科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分别识别了三个区域的保守序列框,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鱊亚科鱼类控制区主要变异都出现在终止序列区,包括长片段的重复和插入;序列的变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我们推断是转座、滑动错配机制和非正常延长机制所致。采用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进行系统发育分析,MP法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其中鱊属、鳑鮍属和田中鳑鮍属均形成单系,显示控制区序列仍具有系统发育意义。但由于系统发育树的自展支持率和后验概率均不太高,故系统发育意义有限。我们认为在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鱊亚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时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