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12年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试图将钓鱼岛“国有化”为标志,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新时期,在新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日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随着中日双方对于钓鱼岛“搁置争议”的默契被打破,两国围绕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升温。由于领土主权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基本上无法通过双赢和非排他的合作方式来解决,钓鱼岛归属的争议加大了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其次,2012年“购岛风波”后,日本政府在历史认知上大踏步倒退,动摇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受害国的历史认知交锋不断加剧。再次,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恶化。中日关系进入新时期后,“政冷经热”态势出现变化,“购岛风波”后双方贸易额下滑,国民相互间好感度下降,旅游业受到很大冲击。最后,中日安全与外交关系的对抗性不断增加。2014年7月1日,安倍政府正式解禁集体自卫权,并积极推行“地球仪外交”,意在遏制中国;中国政府则针对性地重组国家海洋局,在钓鱼岛海域建立常态化巡航制度、行使执法权,宣示钓鱼岛主权,新时期中日关系对抗性加剧。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变化原因在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尽管美国是东北亚的域外大国,但它对该地区的国际关系影响巨大,正是看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矛头直指中国,因此日本以此为契机,积极寻找其国家战略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佳契合点,打造适应美国战略的日本角色,为摆脱战后体制、实现“普通国家”的政治夙愿埋下注脚。中国崛起与日本相对衰落引起的中日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经济上,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了强大的经济动能,中国经济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而日本经济则处于持续低迷态势,复苏乏力;在军费方面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2013年中国军费开支为1880亿美元,同期日本军费开支为486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4倍。日本国家战略的新变化。自“购岛风波”以来,日本摆脱“战后体制”力度加大,意图成为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为实现这一战略,日本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积极筹划亚太外交布局,以达到围堵遏制中国,壮大日本的目的。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对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作如下判断。首先,美国因素将长期影响中日关系走势。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世界各个地区都拥有广泛的利益和涉足理由,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美日在对华立场并不总是一致,这也为中国留下外交运作的空间。其次,中日安全关系将长期维持对立态势,这将成为中日关系的新常态,由于日本政府背弃搁置争议的共识,否认钓鱼岛主权争议,使领土主权争议成为中日冲突的潜在爆发点。再次,经贸合作对两国关系的护持作用有限。虽然短期内,基于产业互补性,中日经贸“转冷”但却不至于“冰冻”,但是经济依赖关系对于中日政治关系踏入良性通道不具有决定性,“政治反作用”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