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酸盐还原菌(SRB)在处理有机废水、矿山酸性废水(AMD)、电镀废水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此方法具有“以废治废”、处理重金属种类多、处理彻底、处理潜力大等特点,但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如营养源不能被生物充分利用,出水COD值高,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影响处理效果等。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使得微生物经固定化后,对有毒物质的承受能力及降解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已在一些特种废水处理领域获得应用。SRB污泥法将SRB包裹在微生物絮体(或颗粒)内,自然形成的微生物絮体或颗粒污泥,其可以看成是SRB固定化生物技术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SRB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提出的内聚营养源与SRB污泥共固技术未见报道。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新技术基于对SRB污泥在处理重金属废水过程中内、外环境营造,以期在苛刻外环境下(酸性、金属离子等)能够快速、高效处理重金属废水,同时,极大降低出水有机物量,避免外加营养源带来的二次污染,通过先将高效SRB污泥固定,在进行营养源的内聚,制备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小球,来达到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小球性能进行优化,研究了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锌硫酸盐废水的工艺参数,探讨了内聚源共固机理及Zn(Ⅱ)去除原理,建立了底物(Zn(Ⅱ))去除动力学模型,并测定了模型中的参数。 首先将好氧活性污泥在Postgate’s C培养基中进行厌氧驯化,成功获得了富含SRB的改性活性污泥。采用MPN法分析改性活性污泥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分布比例的变化,更好地解释了硫酸盐还原菌(SRB)与产甲烷菌(MPB)相互竞争营养源的过程。同时,采用TTC-DHA法测定污泥的脱氢酶活性,并探讨脱氢酶活性与细菌数的相关性,证明可用脱氢酶来表征细菌数。 选用聚乙烯醇为包埋剂,制备了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小球,逐步从小球的机械强度、传质性能、成球难易角度,考察了添加CA、SiO2、CaCO3、PAC对小球性能参数的影响,进一步改善交联剂硼酸的pH及添加金属盐对交联过程的影响,探索了固定化SRB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