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阿特拉津持留性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除草剂阿特拉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它在不同类型土壤、不同层次土壤及不同颗粒对阿特拉津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及阿特拉津的不同用量在农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拟合棕壤、褐土和草甸土,不同颗粒组及棕壤三个层次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和解吸等温曲线,其相关系灵敏均达显著水平,则棕壤、褐土和草甸土,不同颗粒组及棕壤三个层次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和解吸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2.棕壤、褐土和草甸土对阿特拉津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草甸土>棕壤>褐土,阿特拉津从三种土壤上解吸能力以褐土最强,草甸土最弱而棕壤居中.3.不同颗粒组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也存在差异.4.棕壤三个层次对于阿特拉津的吸附作用以40-60cm土层土壤最强,20-40cm土层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居中,0-20cm土层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最弱;阿特拉津从三个层次上解吸能力的大小顺序相反;其中阿特拉津在40-60cm土层中的残留率最高,而在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土壤中的残留率相近.5.在田间,无论是在低剂量还是在高剂量条件下,阿特拉津在0-60cm三个土层壤中均有残留,不同土层残留量的顺序为40-60cm>20-40cm>0-20cm.6.阿特拉津的残留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高剂量处理下阿特拉津残留率低于低剂量处理.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留量与阳离子交换量呈正相关.7.在01年5月5日施用阿特拉津后64天(01年7月7日),低剂量和高剂量处理条件下阿特拉津残留率的分别为87.54﹪、85.77﹪;64~153天其残留率分别为49.92﹪、40.90﹪;用药后153~351天阿特拉津残留率为63.88﹪、55.04.8.在沈阳地区耕地棕壤上施用阿特拉津后351天时,土壤中仍能检测到阿特拉津的残留,但到525天时,土壤中已没有阿特拉津的残留,即阿特拉津在沈阳地区耕地棕壤上的残留期在351~525天之间.
其他文献
杜鹃属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杜鹃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是4.5-5.5,是典型的嗜酸植物.杜鹃在石灰性土壤地区生长不良,新生幼叶失绿黄化,根的生长受到抑制,
酸性土壤由于pH较低,降低了土壤中Ca、Mg、K、Cu等养分有有效含量;磷的吸附固定又大大地降低了磷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导致养分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大量的资源
Maize is the world’s most produced crop,providing food,feed,and biofuel.Maize production is constantly threatened by the presence of devastating pathogens worl
模拟缺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种类和数量,采用磷的平衡吸附与解吸方法、化学浸提方法、无机磷分级方法等,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石灰性潮土磷素的活化作用
单独以射流元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忽略沿程损失及局部损失的条件下,应用伯努利方程计算结果说明,空化在理论上在一定的泵量下在射流元件内部存在,理论分析与实际现象一致。在深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于1991年3月29~4月2日在成都召开。对经过专业委员会评审,提交审定的9项作物27个新品种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最后审(认)定通过了23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分析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可以有效地揭示土壤各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为土壤改良与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不同地域
黄早4玉米自交系以其综合性状优良和突出的配合力,曾被誉为“万能”自交系。但随着利用年限增长,抗病力减退、自身产量降低,制种成本增高,降低了其使用价值。近几年全国不少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的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与剖面分布;以我校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旱地改水田后不同稻作制、地下水深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早、晚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的动态变化与早、晚稻的吸锰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同一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水田土
天然沸石是一种具有格架结构的铝硅酸盐矿物,结构稳定,具有吸水和阳离子交换吸附性能,是一种天然的离子交换剂。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在许多国家发现大量蕴藏这种矿物。我国自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