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是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唯一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因自然村地名中包括汉语地名和蒙古语地名,地名也相应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地名的基本结构、命名理据以及特点等方面。本文以该县县域地区覆盖的1204个自然村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描写出蒙汉地名的基本构成情况及命名理据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喀左地名的主要特点。第一部分,引言。包含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选题缘由,本文选取喀左自然村地名为研究对象,自然村是历史上形成最早、最自然的村落方式,区域内的自然村地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地名整体结构相当稳定,这为我们透视地名研究区域民族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二是喀左地区概况,通过介绍喀左地区的整体风貌,呈现该地区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基本状况,对挖掘地名命名的理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地名”的由来,对地名基本概念进行解读,了解“地名”的起源及不同角度的地名概念阐释;四是喀左地名研究现状,对该地区地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有关“喀喇沁部”的历史考证和喀左蒙古族地名命名类型研究;五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意义及语料来源,本文以喀左县域地区1204个自然村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分析整理出喀左地名的基本构成、命名类型、主要特点等。第二部分,喀左县地名的基本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是喀左县地名的音节构成状况,包括汉语地名的音节构成状况和蒙古语地名的音节构成状况,经过分析,喀左汉语地名的音节构成以三音节为主,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双音节地名,五音节以上的地名在数量上是较少的;蒙古语地名的音节构成,以四音节和五音节数量最多,双音节和八音节数量最少。蒙汉地名音节构成数量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蒙古语音节与字的对应关系不同于汉语音节和汉字的一一对应关系(除了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口]),蒙古语是以多音节(双音节)累加的形式构成一个字。二是喀左县地名的语词构成状况,主要有四种形式,即“专名”形式,“通名+专名”形式,“专名+通名+通名”形式以及“通名+专名”这四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专名、通名各自的类型及用字特点。第三部分,喀左县地名的命名理据。在喀左地名基本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喀左地名的命名方式,探究喀左地名的命名理据,经过分析,喀左地名的命名理据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以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命名的理据,其中包含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类,地形地貌类,自然实体类;以姓氏职业为命名理据,包含两个方面:姓氏地名,职业地名;以宗教有关事物名称为命名理据;以数字式为命名理据;以相似形式为命名理据;以人工建筑类为命名理据。第四部分,喀左县地名的主要特点。在地名基本结构和命名理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县地名的特点和规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该县域地区的自然村地名具有如下四个特点: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名中广泛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一地双名并存;浓厚的地域方言特色。第五部分,结语。地名是区域历史、民族语言、社会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地名研究对挖掘区域特有的历史、语言、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喀左地区而言,喀左县蒙古语地名与喀左县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喀左县蒙古语地名是蒙古语言课题研究的重要领域;喀左县蒙古语地名对传承发扬蒙古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