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介电泳分离功能的流式细胞电穿孔芯片的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电穿孔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转染方法,利用电场刺激将外源大分子物质如DNA片段或蛋白质等导入细胞内部。微流电穿孔在满足电穿孔效率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连续处理细胞以及实时观察。然而,部分细胞在受到电场刺激后失去活性。在基因治疗的研究中,需要对目标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评估,大量失活细胞的存在导致这种评估难以进行;另外,这些失活细胞在后续的生物实验中也难以继续工作。因此,在细胞电穿孔过程后,需要将高活性的细胞与失活的细胞进行分离。为了与现有微流电穿孔芯片的加工工艺兼容,我们在电穿孔过程后引入了介电泳细胞分离操作,以实现电穿孔后的细胞试样中不同活性的细胞分开。介电泳是一种精确、高效控制细胞的方法。介电泳现象产生于非均匀电场内,粒子与外部溶液之间极化程度不一致而产生净力并控制粒子的运动。由于电穿孔刺激而失活的细胞,其细胞膜上的开孔未能及时恢复,导致细胞膜内部细胞浆与外界溶液之间发生了离子交换,从而使失活细胞内部的电导率/介电率与外部溶液相等。这种介电率/电导率的微弱差异导致其所受介电泳力非常微弱;对于保持活性的细胞,其细胞膜保持着选择通透性。因此,在适中频率下,其受到的介电泳力由内部细胞浆与外部溶液之间的电导率差决定。利用我们设计好离子浓度的缓冲溶液,在保证细胞电穿孔的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细胞所受介电泳力,从而更好的操控细胞的运动。在微流系统内,除电场产生的介电泳力以外,细胞主要还受到来自流体的拖拽力。由于细胞在溶液中运动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拖拽力大体保持一致,不同活性细胞受到的介电泳力不一样,导致细胞在微流系统中受到的合力也各不相同。利用这种差异,可以改变细胞的运动状态,并最终实现不同活性细胞的分离。  本文对HEK-293a细胞的介电泳现象进行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对不同频率下的细胞介电泳现象的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对介电泳分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参数进行实验与分析之后得到细胞分离的最优条件。在得到了各项优化的参数之后,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以对芯片进行验证。最终,利用我们的芯片,HEK-293a细胞在电穿孔后的存活率从25%提高到了90%,转染效率也保持着80%。该芯片可以实现细胞在单一芯片上进行电穿孔并且同时分离出最佳活性的细胞,为生物实验中的基因表达研究带来方便,也确保了细胞在后续实验中能保持理想状态。
其他文献
现有ESD测试的共同缺点是它们都是破坏性测试,即这些ESD测试只能提供器件的ESD失效电压,至于在失效之前的一些详细数据并不能给出。而在器件失效之前,对器件失效机理的理解是
近年来,集成电路发展越来越快,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集成电路系统正在与越来越多其他类系统相结合,进而发挥更强大的功能。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一种特殊的电路系统——有机电子系
本文研究了用于平板显示(Flat Panel Display,FPD)的非晶硅(Amorphoussilicon,a-Si)集成栅极驱动电路(Gate-driver in Array,GIA)和数据驱动电路(Source-driver in Array SIA
尺寸处于1-100nm的金属纳米颗粒在电学、光学、磁学等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块体材料,又不同于原子、分子的性质。尤其是在电学方面,因为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很小,从而导致其电容
开关电源,因电源中起调整稳压控制功能的器件始终以开关方式工作而得名。它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过控制开关管的通断时间比来维持输出电压的稳定,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噪音低、集成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自动化控制、LED照明、数码产品和医疗设备等各个领域。本文基于开关电源的概况和其控制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离线式单片AC/DC开关电源芯片。该芯片最大输出电流极限值为250mA
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DI-TOF-MS)分析中,碱金属离子的信息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探测到的离子信号。碳纳米管在脉冲激光照射下发射Na+和K+离子,质谱峰强度比预期的碳
本文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离面驱动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适应光学和微成像等领域对于离面驱动器的需求与现有问题,确定了基于梳齿驱动的静电离面驱动器的研究主题。结合我们课
ADF接收机是飞机导航最先使用的设备之一。ADF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对信号的锁相和解调。国外一直对ADF数字化信号的锁相解调芯片进行技术控制,制约了国内ADF的数字化程度。本论文
本文采用Mg&Zn镶嵌靶作为溅射靶材以及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MgxZn1-Xo薄膜和MgxZn1-Xo TFTS。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  (1)研究了溅射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溅射功率,Ar/O
随着3G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铺设和LTE的逐步发展,新的移动通信终端—尤其是无线数据卡这一在3G时代、甚至在4G LTE时代最为广泛应用的终端—的设计将面临兼容性难题,即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