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他异性的未知领域:《日光》的伦理学解读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英国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斯威夫特并不采用同时代作家所青睐的华丽矫饰的写作手法,而是擅长从细微处着眼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思想家,他的作品从哲学的高度敏锐地诘问并反思二十世纪末英国人生活挫败无序的深层原因。因此,斯威夫特的作品充满了伦理因子,比如,自我身份的丧失、上下辈间的隔阂代沟、紧张的婚姻关系等,其新近问世的《日光》也不例外。然而,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评论并未论及二十世纪末盛行于英国的自我本位的社会思潮与《日光》伦理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以当代伦理学者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为切入点,提出斯威夫特通过《日光》不仅描绘了个体的道德成长,同时勾勒出一幅被当代异化、缺爱、利己的道德思潮所包围的英国郊区的道德图景。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作者的生平,国内外的评论,以及研究目的。第二部分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批判自我本位主义为了追求主体性与同一性而漠视他者与他异性。第三部分分析了自我本位在文本中的三种表现形式。无交互性的自我,占有性的自我,免疫性的自我——它们是导致乔治生活出现出现危机,引发莎拉、鲍勃与克里斯蒂娜之间三角关系的根源,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英国郊区虚伪、自私、排他的道德状况。第四部分探讨乔治和克里斯蒂娜通过对他异性的接受,对他者责任的承担从而走出了各自的困境,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显示了斯威夫特对当代人文主义的乐观态度。最后部分为结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日光》承载了斯威夫特深切的伦理关怀。他呼吁人们跨越内心的界限,走入他异性的未知领域,在对爱的投入以及责任中达成理想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中国30年的英语教学已经使中国的英语教学进入越来越低龄化的时代。30年前,文化大革命之后,举国上下,百废待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涌入中国,整个国家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和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海狼》是备受各国读者喜爱的两部海洋小说,两位作家同样生活在19世纪动荡的美国社会,他们均以波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有句名言:在对外宣传上花费一美元与在国防上花费五美元的效果是等同的。这句话说明对外宣传(国际交流)对每个国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国家间的交流沟通愈加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世界文化遗产概念获得广泛的认知。建筑遗产和建筑遗产保护也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多由建筑学界的学者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建筑遗产
《凯利帮真史》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一部力作,2001年荣获曼布克奖和英联邦作家奖。该书的问世,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迄今为止,有关这部小说的
转述是会话中的常见现象。本研究主要涉及其两个方面:第一,汉语口语会话中的转述语及被转述者的类别。第二,特定被转述者在各种转述语中的人物指称策略。   以中文电视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从前置词的组合变化,也可以看出俄语变化发展的足迹。   前置词作为俄语中的虚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