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狩猎是一种可持续的野生动物资源管理方式,我国青海省都兰狩猎场作为我国十大猎场之一,狩猎的开展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自2011年,由于社会舆论、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的影响,我国国际狩猎处于暂停状态,该地区的狩猎业发展也受到了遏制。目前,狩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野生动物种群管理方式被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所采纳与认可。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社会公众对于狩猎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认知,明确公众对于狩猎作为野生动物管理方式的态度,从而衡量我国狩猎的开展意义,还可以为我国野生动物种群管理以及狩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实证基础。本文研究方法是以我国国家II级保护动物岩羊(Pseudois nayur)为例,采用选择实验法,以都兰县农牧民、西宁市民、北京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走访的形式,分析总结人们对待狩猎管理政策的态度以及政策偏好,得出以下结论。受访者普遍具有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希望岩羊种群数量其维持在不变或增加10%的水平;城市居民对狩猎的野生动物管理方式较为反对,而农牧民则希望开展岩羊的现代狩猎;狩猎政策、岩羊种群数量变化影响农牧民的补偿,对于农牧民而言,如果可以开展岩羊的现代狩猎,那么农牧民则认为政府可以减少一定的人兽冲突致损或草场经济补偿,愿意在现有补偿的基础上,减少573元每年每户的补偿;城市居民则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农牧民的补偿金额,如果不采取狩猎的管理方式,那么则应该增加更多的补偿;大部分受访者对于种群调控方式以及消除人兽冲突的狩猎方式是赞同的。针对农牧民与城市居民对待狩猎政策的态度存在差异性,本文建议:在制定岩羊狩猎管理政策时,需将农牧民所代表的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社区的态度和意见与城市居民的态度及意见同时进行传达,正确引导社会大众及社交媒体对于狩猎政策的态度;不论是否采取狩猎的岩羊管理政策都需要对岩羊种群进行管理,防止其数量过多或灭绝;应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增加其对野生动物的容忍性;减少人兽冲突所带来的损失,完善赔偿机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与法律的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