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奈达先生的动态对等理论以及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的风格论的启发,本文旨在探究动念对等与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之关系,通过分析沈复的自转体小说《浮生六记》及其两个英译本从而说明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正如布丰所言:风格即人;文学作品及作家风格各异。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读者因其美丽的语言,不同的人物塑造,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以及一系列优美的意象而受感动,获得美的感受并获得启发。对于国内外学者及翻译家来说,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一直备受瞩目。尽管人们对风格的可知性及可译性各持己见,一些作家、翻译家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风格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可知性、可译性。刘宓庆先生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指出:“翻译风格论关注的中心是原语风格意义的所在,以及在对原语的风格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根据这一理论,风格翻译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发掘原语的全部风格意义;二,转换风格意义。此外,他还提出了风格标记理论,风格标记由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包括:表现法,作品内在素质分析及接受者的视野融合)组成。受以上理论的启发,本文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当涉及到风格翻译的方法问题,刘宓庆先生提出了模仿、重构、淡化三种方式。迄今为止,不乏有学者提出了风格翻译的标准及原则,其中奈达先生的动态对等原则就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为其强调“在译语中再现原语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在风格翻译的过程中,具体翻译方法的应用应在某些翻译标准或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可得到理想的译文。本文利用近半的篇幅论证了在翻译《浮生六记》的风格时,动态对等理论可作为一个很好的指导原则发挥其作用;在第四章,本文作者对大量的例证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原语风格是如何被林语掌先生和布莱克先生在译语中得到再现的。通过对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就原著风格而言,林先生的译本最为贴切自然;广义上而言,当辅之以具体的翻译手段,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