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养老中“多子多福”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人口发展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趋势不断加强,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子化问题凸显。家庭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家庭规模缩小。特别是在我国独特的计划生育制度限制下,四二一家庭比重不断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增加,养老压力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对于调整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二孩生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这被认为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对于是否子女数量增加的确能够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存在较大质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论证社会转型时期“多子多福”的现实可能性。本文使用“宜昌市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选取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建构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四个假设,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养老状况的影响,即是否“多子多福”仍然存在。基于二元的城乡结构可能造成的差异,笔者对城乡进行了分层来分别进行考察。通过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否定了“多子多福”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数目与老年人的养老状况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多子”未必“多福”。按照城市和农村进行分层,发现子女数量多,并未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精神状况以及生活满意度。因此,依靠增加子女数量来缓解养老压力是不可行的。其次,对于子女数量多并未能改善老年人养老状况的原因的考察应从养老资源的供需结构出发。子女的养老支持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结构有关。同时不同养老资源供应主体间存在互补效应。最后,家庭作为养老资源供给的三大主体之一,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所谓的回归家庭和放开生育政策来缓解家庭和国家的养老压力的观点不具有科学依据。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来说,完善养老体系更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集中于梳理比较文学学科史、开创比较文学理论范式。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核心的比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其紧密相连,乡村振兴的实现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者的契合点,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优势,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作者认为目前数
库淑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多少是由于她有一次偶然掉下悬崖醒来之后口述的神秘经历及其创作的“剪花娘子”。但是,倘若仅仅沉浸在神秘经验和惯性习见之
道德模范人物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道德水准,是全社会的道德标杆。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是我国培育公民道德价值观的创新之举。通过树立道德模
<正> 按照目前学界的共识,汉代学者所设想的圣人统绪似到孔子为止,他们不敢设想孔子以后竟有新的圣人出现。这样来看待汉代的圣人观,其实是有商榷的余地的。实际上,汉代学者
韩非子一方面继承了墨子功利主义的文艺观,另一方面又在"唯质论"思想的指导下对这一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韩非子的文艺观以法家的循名责实思想相号召,把人类的物质追
书话散文创作在周作人的中后期散文创作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隐藏着他一生中一以贯之的两个主题:"爱智"与"别择"。这两个主题的贯穿与发挥,造就了周作人书话散文
随着网络高速地融入当今现代人的生活,学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教学任务十分复杂,、工作也很繁琐,,在教学任务中,作业的批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
传播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载体,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提供重要保障。传播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
就政府管理层面而言,地方政府公信力相对于中央政府公信力面临着更大挑战。新时期,由网络舆情而引起人们对地方政府公信力质疑的事情屡屡发生,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