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水沙调控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g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沙漠扩张、水库调蓄、用水增加等影响,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河道水沙关系变异,河槽萎缩,在干流、支流形成了“新悬河”,导致宁蒙河段“小水致大灾”,洪凌灾害频发,直接危及黄河的河道安全。本文研究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水沙调控,旨在通过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人工塑造适宜于冲刷河道的洪峰过程,远距离冲沙输沙,改善上游河道不和谐的水沙关系,减缓河道淤积。因此,研究成果对于对维护宁蒙河段冲淤的相对平衡、保障凌洪安全以及丰富梯级水库群水沙联合优化调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水沙调控问题,基于以往黄河泥沙治理的经验和成果,对梯级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河道输沙规律及过流能力、水沙调控指标及方案集、水沙联合调控模型建立及求解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提出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水沙调控模式,即以水库“调”为主,“固-拦-放-挖”为辅的综合水沙调控模式;考虑上游梯级水库群防洪防凌、供水、发电、冲沙输沙等多调控目标,对黄河水沙调控的基本概念重新定义,分析了现有水沙调控的目标、手段、模型和方法等,奠定了梯级水库群水沙调控的理论基础。  (2)根据黄河上游梯级水库历年运行情况和沙漠宽谷河段冲淤变化数据,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借鉴小浪底调水调沙成功经验,从水库的调控库容、可调水量、调控流量、以及洪水对河道的冲刷效果等因素的分析,论证了水库进行水沙调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由各区间河段流量与河道冲淤量的响应关系,阐明了各河段的水沙规律,得出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各区间水沙阈值系列,回答了“多大流量能冲动多大含沙量的细颗粒泥沙”这一关键问题;建立了场次洪水输沙量计算模型,确定了各断面的输沙能力,回答了“不同场次洪水能够带走多少泥沙”这一关键问题,为量化流量与冲淤量的转化效果、分析水沙调控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4)在构建研究区域标准化黄河堤防以及保证河道过流安全的前提下,得到了各河段的平滩流量和最大流量,量化了河道过流能力,为在安全条件下进行水沙调控创造了条件。构建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水沙调控指标体系,给出了水沙调控方案集。  (5)建立了多目标梯级水库群水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基于可行搜索空间结构优化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论证了模型及算法的合理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先进性;通过方案计算获得了各调控方案的全局均衡解。  (6)获得了不同年份、不同调控主体、不同调控手段情景下的调控成果;揭示了各调控目标之间的转化规律;量化了梯级水库参与水沙调控效果,估算了“固-拦-放-挖”其他调控手段的水沙调控效果和贡献率,提出了水沙调控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以栽培大豆和滩涂野大豆杂交组合(N23674×BB52)亲本及其经逐代耐盐性筛选而获得的杂交后代4076(F5)幼苗为材料,首先用大豆的根和叶片为材料,探究大豆原生质体分离的方法、纯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用140mmol·L-1 NaCl溶液处理0、2、4、6d,从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根系吸收面积、膜透性与渗透调节物质以及离子含量变化等生理方面,并采用SIET(非损伤微测技术)从细胞水平对
本论文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对土壤水气热传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程度,借助土壤物质传输的毛管理论、分形理论、空间变异理论,分析水气热传输综合动力学特性,建立描述土壤水气热传
水利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国家建设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库工程,然而局限于早期建设技术、经济条件,其泄洪设施多采用无闸控制的溢流堰,导致水库的兴利库容较小
电压作为电能质量的三大指标之一,反映了电网无功功率与无功负荷之间的平衡关系,其是否稳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地影响。为了保证电压的稳定,电力系统对电网采用自动电压控制技术,保证电网各电压中枢点的电压维持在给定水平。大型水电站作为电网重要的电压中枢点和监测点,装机容量大并承担大量负荷,其母线电压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被供电区域的电压能否满足要求,因此,大型水电站自动电压控制技术成为电力系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