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党适应性(变革)是连接政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而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适应性变革自然是无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根据客观环境与任务目标的变化,进行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方面的探索与适应性变革,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在反复试错中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在逐步推进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积累了许多适应性变革的经验教训。当前,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出发,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以及党的领导与执政的新要求,在相关各领域进行必要的适应性变革。“治理”和“现代化”的概念都是“舶来品”,全面准确理解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以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吸收国内外相关概念中的合理成分,并在具体的运作手段上借鉴西方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具体而言,需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中国性原则。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党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二是时代性特征。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使任何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必须在相互依存中互相学习借鉴,这要求我们借鉴西方治理理论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和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三是系统性特征。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治理体系的制度机制要完善配套,治理结构系统要完备,治理领域要综合全面,这要求中国共产党综合使用法治与德治的手段,完善各项制度机制,处理好党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决定了党在自身建设领域的适应性变革是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过去几十年,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革,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方面加强了自身建设。但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还需要继续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适应性变革。实现路径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党内制度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二是自觉地接受党内外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度约束;三是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从政党与国家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它与国家政权之间存在领导和执政的关系。由于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双重身份”以及党与国家之间的“双重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政党与国家关系领域的适应性变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主导性推动作用。由于革命需要和苏联模式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长期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种体制在国家政权初创时期显示了决策快、效率高等优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度一元化的领导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政党—国家关系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性变革,经历了从“以党代政”到“党政分开”再到停止“党政分开”的波折,体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思路转换。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要求进一步规范政党—国家关系,既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独特性,又要保障国家机构的自主性,还要促进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从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社会是政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的关系更是如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在政党与国家关系领域的适应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方面有过不成功的教训,也进行了适时的变革与调整,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前,中国共产党更需要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不断改进在社会领域的领导方式和治理方式。在领导社会治理方面,不仅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密切党群关系,还要引领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更要改善领导社会的具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从国家构建的角度看,法治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法治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关键。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在规范政党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领导人民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和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从严治党。在积累丰富经验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法治建设方面的适应性变革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法律至上的观念不够深入、党内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法治与德治的结合程度不够、市场经济中的法治失范现象普遍等。今后,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领域适应性变革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法治能力建设。本文的研究表明,国家治理、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概言之,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外部表现是改革开放,并通过改革开放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改革开放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果,而且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行党内外适应性变革提供动力;国家治理的成效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方向和程度,也取决于改革开放实施的力度;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也进一步要求中国共产党适时进行适应性变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进行适应性变革的历史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不少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如不断解放思想,使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然而,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围绕这一问题的许多讨论并未完全展开,今后还有一些研究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如党内制度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等。